巳巳吉祥如意,春节成功申遗。2025年春节是我国首个“非遗年”,值此文化盛事,安徽省博物馆系统围绕“迎金蛇贺新岁,享博物共华彩”这一主题,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览、社教活动和展示展演活动,在“皖美冬日”为观众精心摆上了“文化味”十足的团圆饭。自1月7日启动以来,全省博物馆共接待观众252万人次,其中春节假期达到147万人次。博物馆已成为热门文化地标,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精品展览层出不穷
春节期间,安徽全省博物馆共策划推出精品展览130余场,为各地游客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饕餮盛宴。
贺岁展览“橙”意满。省内数十家博物馆举办“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安徽省美术馆“金蛇迎春——少儿作品展”、淮北市博物馆“蛇舞新春——中国蛇文化百馆联展”、蚌埠市博物馆“墨舞龙蛇——中国文字博物馆藏甲骨文书法楹联展”等独具特色的年味展览,为各地观众献上一份“巳分美味”。
2025年安徽省“博物馆里过大年”主场活动
蚌埠市博物馆“汉服新风 古韵蚌博”活动
文物展览“靓”点多。安徽博物院“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亳州市博物馆“墨开芍乡 书润华夏——从文物中生长出来的亳州书法精神专题展”、铜陵市博物馆“铜济天下——师姑墩遗址考古成果展”、桐城市博物馆“文派清韵 翰墨遗珠——桐城馆藏明清名人书画复本展”等特色文物展览,给大家带来了特色十足的“文化风味”。
数字展览“新”欢喜。安徽博物院以“永远的盛唐”为故事蓝本开设沉浸式体验馆,举办“永远的大唐”XR数字体验展,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情节,广泛传播传统文化故事,深受观众喜爱;安徽省美术馆以清代孙温、孙允谟所绘全本《红楼梦》为基础,通过多种创新形式,精心打造高品质“《红楼梦》数字艺术展”,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得到了现场观众们的声声喝彩。
社教活动丰富多彩
春节期间,全省博物馆共举办了近300场别开生面的特色社教活动,让观众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活动丰富年味浓。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李鸿章故居陈列馆等推出趣味“猜灯谜”活动,让观众开动脑筋的同时收获欢乐;宿州市博物馆、太和县博物馆、当涂县博物馆等十余家博物馆,开展“迎新春 送春联”活动,在笔墨飘香间,传递新春祝福;皖西博物馆、广德市博物馆、含山博物馆等举办“投壶”比赛活动,体验趣味游戏、感受快乐新春;蚌埠市博物馆“汉服新风 古韵蚌博”、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穿越时空 重梦风华——汉服讲解”、萧县博物馆“博物馆里过大年·纸上演绎汉服之美”等多种形式的汉服活动,传递出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让观众走近“古今邂逅之旅”。
讲座精彩知识新。铜陵市博物馆“灵蛇焕彩——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化讲座”、淮北市博物馆“大运河文化暨古陶瓷知识讲座”、宿松县博物馆“馆藏精品宋瓷欣赏主题讲座”等向观众普及生肖文化和民俗知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的生活意趣。
形式多样趣味足。铜陵市博物馆、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潜山市博物馆、石台县博物馆等精心打造“行走的博物馆”,将珍贵文物知识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带出展厅,走进社区、学校,走到人们身边;安庆市博物馆开展线上活动“博物馆里过大年之博物馆寻宝记”,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让观众以新奇的视角在观展、欣赏、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淮北市博物馆、阜阳市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主题活动,让观众难忘今宵。
展演展示精彩纷呈
春节期间,安徽全省博物馆60余项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接连登场,热闹非凡。妙趣横生的非遗社教课堂、精彩纷呈的展览展示,带观众全方位感受了匠心与坚守。
刻印“中国蛇”。宣城市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等精心组织拓片活动;安徽省美术馆、界首市博物馆、含山博物馆等邀请剪纸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并传授剪纸技艺,现场的体验区座无虚席。
新春“带回家”。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淮北市石榴博物馆、固镇县博物馆、祁门县博物馆等开展面塑、糖人、彩绘、绒花制作等各类手工活动,既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还满足了观众的个性化需求,让一件件独属于自己的“非遗”被观众带回家。
古艺“齐动手”。芜湖市博物馆、滁州市博物馆策划推出木版雕刻技艺体验;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推出立体涂色仿古门锁、石膏瓶、香草包制作体验;池州市博物馆、绩溪县博物馆、定远县博物馆等开展花灯制作活动;皖西博物馆开展风铃、不倒翁制作活动;广德市博物馆开展“锡纸浮雕画”体验活动,现场观众热情参与,体验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