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 | 第十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

字号:T|T
2025-02-12 11:18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2025年1月10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召开第十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由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扬州市图书馆、澳门大学图书馆、孜珠寺等8家古籍收藏单位携手免费面向社会新增发布古籍资源18705部(件)

本次发布是国家图书馆2025年元旦、春节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老专家回信精神。国家图书馆有关负责同志,参与联合发布单位代表、专家学者等现场或线上形式参加会议。现将专家发言整理以飨读者。

图片

陈超(上海图书馆馆长)

很荣幸来参加此次联合发布活动。上海图书馆2018年就参与了“中华古籍资源库”联合发布。上海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化是从淮海路馆1996年开馆就开始了,而且是从古籍数字化起步的。这些年的实践中有经验也有教训。这次上海图书馆新增发布古籍9761种,“上海图书馆古籍目录”平台古籍总数达到10233种。这次发布善本占比很高,新增发布9761种古籍,其中善本占比96.9%,其中351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占上图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总量51.5%。平台总共发布10233种古籍,其中善本占比97.1%,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92种,占上图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总量57.5%。比如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是《孙子兵法》最为重要的传本之一,也是版本传承系统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本曾经袁埈、季振宜、徐乾学递藏,此后入藏清宫,为天禄琳琅插架之物。还有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多种馆藏经典宋元本,如南宋建刻《周髀算经》。同时新增发布家谱6551种,“家谱知识服务平台”发布家谱总计15116种。例如《上海叶氏支谱》为著名的实业家、藏书家叶鸿英之谱。1933年4月,叶鸿英投资创办了鸿英图书馆,后与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图书馆、历史文献图书馆合并为上海图书馆。

我们数字化的策略是从最珍贵的古籍入手,兼顾保护和服务,古籍中的最善本、稿抄本等已全部完成数字化。发布共享首先在馆内局域网中实现,这一次为了读者查阅更加便利,把已经处理的数据全部发布出来。近代数字资源也同步发布,有近代图书发布平台和唱片知识库。感谢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领导,未来期待学界、业界同仁一起努力,响应中央的要求,对标国际前沿,关注广大读者的需求,兼顾专业服务和大众服务,加快古籍数字化,进一步实现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

图片

毛雅君(首都图书馆馆长)

近年来,首都图书馆积极响应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要求,成立了数字人文工作室,开展古籍数字化与全文识别的基础性工作,并致力于通过多媒体多终端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古籍数字资源服务。

本次发布,我们充分考虑到公共图书馆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对古籍数字资源发布进行了专题规划。针对专业研究者,集中发布馆藏古籍文献570种,其中407部绥中吴氏赠书为首次集中发布,特色鲜明,版本珍贵,以满足其对古籍原貌及文本深度研究的需求。对于大众需求,注重古籍知识展示与普及传播,发布了“首都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知识库”和《牡丹亭》专题数据库。前者以馆藏国家珍贵古籍文献为核心,从多个角度展示古籍版本,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籍,激发读者对古籍的兴趣。后者集中发布《牡丹亭》代表性版本、《牡丹亭》专题公开课、AIGC微剧场等内容。AIGC微短剧惊梦采用视觉生成大模型,让《牡丹亭》的文字描述跃然纸上,创造了更生动的古籍阅读体验。

在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图书馆面临着智慧化转型的时代要求。首都图书馆今后将继续面向未来,服务当代,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路径,不断满足广大读者的分众化需求,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图片

陈立(南京图书馆副馆长)

非常高兴在去年9月参加了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第九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活动,也很荣幸今天再次来到这里与大家分享南京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方面的成果。南京图书馆作为古籍大馆,已经连续五次参与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活动。从最初的“清人文集”开始,我们发布的古籍资源数量逐年增加,历程清晰可见。

2024年12月正式启用了“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该平台的建设旨在整合和展示江苏省丰富的古籍资源,推动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平台发布了“江苏省古籍存藏目录数据库”,这是结合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以及《江苏文库·书目编》的成果转化而建设的。南图馆藏古籍资源丰富,编目是我们的基础工作,这一数据库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我们还发布了“馆藏新印丛书综合目录”,这是全国首个由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历史文献影印本子目检索系统,我们诚挚欢迎其他单位,包括出版社,积极参与。

在古籍全文影像资源方面,我们深度建设有“清人文集”和“稀见方志”两个专题库。同时还发布了4393部馆藏古籍的全文图像。对每部古籍的序、跋、目录等进行了详细标引,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此外,平台收录了丰富的古籍视频资源,主要内容为南京图书馆自主拍摄的各类古籍宣传推广短视频,以及两个古籍短视频品牌——“书林锦绣”和“食光机”。平台首页设有“联合目录”和“古籍影像”两个搜索框,用户可对站内所有古籍影像与书目进行跨库通检。如果南图馆藏的古籍尚未上传书影,用户还可以预约扫描。

我们正在筹备一个全新的文旅融合项目——“古籍游记”,通过将古籍与旅游结合,进一步推动古籍的传播与利用。同时,古籍书志的编撰也将为知识图谱建设提供专业基础,助力古籍研究的深入发展。平台现有各栏目数据将持续更新,我们也将根据省内其他公藏单位的古籍数字化资源与活化利用特色,创设新栏目,不断丰富平台内容,推动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

图片

肖学智(甘肃省图书馆馆长)

经过百余年积累,甘肃省图书馆目前已形成普通古籍、善本特藏、西北地方文献共同构建的历史文献资源体系。截至2024年底,拥有各类实体馆藏文献总量532万册(件),其中古旧籍文献38万册(件),汉文古籍2.2万余部25万余册(件),善本古籍4千余部9.7万余册(件),西北地方文献21万册(件),特别是西北地方志收录较为齐全。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各图书馆存有西北地方志793种,甘肃省图书馆收藏有682种2257部,占现存种数的86%。此次甘肃省图书馆发布的古籍数字资源是西北地方文献古籍善本全文数据库。为进一步发挥古旧籍和地方文献的学术价值,方便读者便捷利用,近年来,甘肃省图书馆积极推进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完成1510种5.8万册400万筒子页古籍与地方文献的图像数字化,形成数据量约1000TB。按照“边建设边发布利用”原则,甘肃省图书馆率先建设了“西北地方文献古籍善本全文数据库,收录包括《[雍正]陕西通志》《[乾隆]甘肃通志》《[乾隆]宁夏府志》《[顺治]西镇志》《[宣统]新疆图志》等在内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等古籍善本188部1051册11.26万筒子页。该数据库向社会公开发布,读者无需注册,以全文图像形式提供在线阅览,可进行题名、责任者检索,也可按地区集中浏览,具有保存与下载功能,方便学者研究利用。

甘肃省图书馆是首次参加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活动,今后将持续做好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不断提高古籍资源开放共享水平,让更多的古籍走出“深闺高阁”,不断提高读者古籍阅览需求的满足感和获得感,让文明触手可及。

图片

刘石(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社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但也会有一些标志性的节点。古籍发布就是一种节点,标志着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古籍的数字化不仅是技术的进步,也是观念的转变和技术进步,国图发布的数字资源基本去掉了水印,这小小的一个举措体现了观念的转变。目前的发布数字只是迈出一步,不过是很重要的一步。高校图书馆也是数字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还需要加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提出“知识化”,这是国家层面上的,但是一定要有职能部门来具体负责,还需要同道们更多的呼吁。清华数字团队创办的《数字人文》已经进入C刊集刊,这是大陆第一家数字人文刊物,公众号点击量超过3万。希望能得到同行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把数字人文推向前进。

图片

王军(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北大数字人文中心主要通过与企业合作推进各方面工作。第一次参加国图的资源发布会,很有触动。国图身先士卒,引领了数字化的风气。我们正在向智能化迈进,属于社会基础设施,怎样和古籍结合,和现代生活结合,开创特色,是我们的使命。希望科研能和图书馆结合在一起,推动古籍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的工作。

图片

杨海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献教研室主任)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上午好!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今天已经是第十次了,有国家资金的支持,有古保中心的大力组织和推动,随着一批批古籍数字资源的发布,使得以前很难见到和用到的古籍资源可以便捷利用,这是功德无量的。从这一次的联合发布会也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以及寺庙的藏书机构都开始加入到了国家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队伍中来,在注重善本古籍资源数字化的同时,各馆也注意将自己的特色馆藏予以公布,像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文献,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古籍的发布,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次发布的古籍资源数量大,种类丰富、珍稀,全国古籍资源共享服务未来更加可期。

这次发布会和各位专家的发言也给我很多启发:比如志清馆长提到我们在选择古籍进行数字化时,通常是根据学术界研究的需要来安排,并以此排定古籍数字化的先后顺序,这是从古籍整理研究的需要出发的;上图陈超馆长也提到,上图是先从最珍贵的古籍入手进行数字化的,这是从古籍收藏、保护的角度出发的。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使我们兼顾了古籍的整理研究和保护利用两个方面。而在古籍的普及传播和活化利用方面,像首都图书馆推出的《牡丹亭专题库等,就是从资源发布到知识发布再到知识挖掘,用知识标注、动态呈现等方式,在支持小众的古籍整理研究的同时,也注意推动古籍的大众传播和接受,这是非常有益的尝试。首图毛雅君馆长对人才提升和未来规划的发言中,提到对图书馆员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化提升,这对我们高校古典文献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等方面也很有启发。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