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市地处我国最南端,其所辖岛礁上的文化遗存是我国先民世居南海的重要物证。三沙“四普”事涉国家主权,是重大的国情调查任务。在海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专班的指导下,三沙市文化文物局和省考古院南海考古研究所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省旅文厅相关工作要求,切实履职,稳步推进三沙市“四普”岛礁陆域实地调查工作,全面掌握三沙市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推动三沙市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工作内容
本次“四普”调查工作队由省考古院南海考古研究所寿佳琦、何其乐、白钰莹及4名文勘技术专员组成,寿佳琦担任领队。调查队员均熟悉文物法律法规,具有丰富的文物调查经验。在调查过程中集成了实时动态差分定位系统(RTK)、全站仪、高清数码相机、无人机等辅助设备,配合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全员严格按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规范》进行数据采集工作。
(一)技术保障
调查工作开展前,调查工作队成员认真研读《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手册》,学习标准规范,准确把握“四普”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高质量做好数据采集和信息填报,将规范和标准贯彻到文物普查全过程。省考古院发挥核心作用,结合历年文物工作经验,督促指导,反复验证,保证采集数据的科学与准确,确保普查质量。
(二)田野普查
调查工作队分小组从甘泉岛外圈,渐进式地向岛内延伸,对所途经的区域进行拉网式、全方位的勘查。调查队员按照规范要求,对调查对象进行多角度全景拍摄,对支撑断代依据的文物构成部分进行重点测绘。同时注意文物数据的实时采集和汇总。对比分析“四普”数据与往年资料,直观反映调查对象的变化情况。
调查队员开展拉网式调查
(三)资料整理
按照工作计划,调查小组周密分工,及时做好工作记录,数据分类与汇总,核查数据采集的准确性、规范性。资料员妥善保管数据存储介质,确保数据保密和安全。
二、阶段性成果
调查队历时7天,完成甘泉岛遗址(国保)、甘泉岛兄弟庙(省保)、水井、建筑基址等39处文物点的田野调查工作和数据采集工作,圆满开局三沙市“四普”岛礁陆域实地调查第一阶段工作。
三、工作难点
岛礁调查由于海洋的阻隔,相对于传统的田野调查,须用船只运输人员,受天气海况影响,在交通物流上存在较大困难。此次调查抓住春节前航运的窗口期,通过周密的工作安排,跟天气、海况比速度,抢时间。
甘泉岛生态保护区植被茂密,蚊虫肆虐,不仅阻碍调查队员行进,还易遮蔽调查对象。加之天气、海况变化莫测,岛上时常遇到强风骤雨,队员安全和精密设备受到很大影响,额外增加了此次调查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西沙群岛距大陆较远,数据传输极易中断或失准,为保证测量数据的精准,调查队员需要反复核查验证,每个采集数据的背后都凝结着调查队员的辛勤汗水。
针对这些工作难点,领队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合理、高效地调配人员,分组部署,充分统筹、平衡外业和内业任务,将环境对工作人员和调查进度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四、后续计划
完成甘泉岛的勘查后,调查队将移驻永兴岛继续开展工作,争取在春节前完成甘泉岛、永兴岛共计46处文物点的调查任务,确保将所有采集数据录入、提交国家“四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