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科技史研究生“经实论坛”成功举办

字号:T|T
2024-12-31 14:24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图片

2024年12月7日-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三家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六届科技史研究生“经实论坛”在中科大东校区人文楼顺利举行。

论坛秉承“经世致用、实干兴邦”的理念,由三校研究生自主组织,旨在促进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与互动,锻炼研究生组织策划学术活动的能力。论坛至今已在北京、合肥、呼和浩特成功举办五届。会议围绕科技史、科技考古的相关问题展开,给予参会学生充分交流、分享之自由。本次论坛共有25名研究生先后进行汇报,报告论文涉及数学史、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天文学史、物理学史、科技考古等方向。10余位参会专家对同学们的汇报做详细点评。

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钮卫星教授致开幕辞。钮卫星教授首先肯定了学生积极参与经实论坛的态度。提出经实论坛注重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勉励学生认真听取老师意见,改进论文。最后,他预祝经实论坛圆满成功。

图片

钮卫星教授发言

2024年12月7日(周六)

12月7号上午的报告围绕数学史与技术史方向展开,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周琦主持。

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的包丽丽首先作《19世纪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珠算——以戈什克维奇的<中国的算盘>为中心》的主题汇报。文章对戈什克维奇撰写的《中国的算盘》进行研究。《中国的算盘》一文详细比较了俄罗斯与中国的算盘及算法,说明了二者的差异,指出了中国珠算在除法运算方面的特别优势。点评人认为,文章发掘了新的俄国文献,值得肯定。不过在进行叙述时要注意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的胡卓群作《明清数学家对正负方程的研究——从吴敬到梅文鼎》的主题汇报。文章研究了明代实用算术书中的不足和谬误,以及王文素、傅国柱、梅文鼎三位数学家对正负方程所做的工作,比较了他们工作的异同,并尝试理解明代数学家对理论数学和实用数学的看法。点评人肯定了文章的专业性和问题意识,也讨论了古人运算错误的一些可能性,这些运算可能并非系统性错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刘霁樟作《战时科技、军政部门光学玻璃的合作研制》的主题汇报。文章深入当时的历史情景对民国战时光学玻璃的研制进行研究。由于战时需求迫切,各科研机构合作,如北平研究院、兵工署和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展应用研究,但面临各种问题,因此工程研究所也积极推动国家层面组织科研合作的尝试,然而政府难以整合资源,无法承担此项任务。因此,工程研究所尝试自主研发,不过最终失败。这体现了民国时期学术界尝试用科学指导工业的模式探索。点评人认为,文章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光学玻璃研制失败的原因是否还存在外部因素,反映了当时工业近代化的什么状态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韩昊作《新中国科技转型之路(1974-1987)——以中国科学院与新中国丙纶攻关为例》的主题汇报。文章着眼于新中国科技转型时期中国科学院为新中国丙纶攻关作出的贡献。化学所在三次丙纶联合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各单位所扮演的角色与互动关系,并探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与攻关工作的转型面貌与特征,以及中国科学院所发挥的作用。点评人对文章的结构、篇幅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贾靖作《民国时期煤液化技术的知识传播与早期实践》的主题汇报。20世纪20年代以来,煤液化技术传入中国,经历了从知识传播到技术实践的过程。为解决能源自给的问题,同时受到战争因素的催化,煤液化技术在中国被迅速应用,并走向工厂化的试验开发。然而,由于知识积累和政策导向等多方面原因,煤液化技术在民国时期发展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的问题。该项技术的发展体现了20世纪早期国际前沿技术在中国传播和实践的特殊性。点评人认为,文章成熟,可操作性强,梳理出许多清晰线索,可见功夫。老师与同学还对对徐宝鼎的《煤造汽油法》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2月7号下午的报告主题是天文学史和物理学史,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刘文乐担任学生主持。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何丽媛作《明代“天文历禁”的重提与再判》的主题汇报。此前学界认为明代存在广泛且严格的“天文历禁”。这种观点与史实不符,明代存在特定情况下天文世家子弟从事其他职业的现象,官方也对民间人士私自学习天文持默许态度。而官方本身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天文政策的调整。在钦天监、天文世家和民间人士三方的共同作用之下,明代的天文政策实现了一种动态平衡,以维持钦天监的正常运作。点评人肯定了文章观点,认为文章在搜集明代天文世家参加科举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得到了值得肯定的观点。在日后修改时,还可以结合其他朝代进行论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刁玉松作《朝鲜王朝“太白昼见”天象研究》的主题汇报。太白昼见和太白经天是两种古代认为的异常天象,朝鲜王朝记载了大量这些现象。记载的现象有实际观测的,也有模拟推算的。文章对朝鲜王朝关于“太白昼见”和“太白经天”的判定标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朝鲜王朝的政治文化对这两种异常天象进行了研究。点评人指出,文章研究的问题是比较有意思的,之后可以对朝鲜王朝的政治和中国的政治存在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如何影响朝鲜王朝对异常天象的解读等问题再深入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王茂华作《融古今通中外:高鲁天文学著作特点初探》的主题汇报。中国是如何从古代天文学走向现代天文学的?文章选择高鲁先生作为切入点,试图通过研究高鲁先生的天文学著作从一个方面回答此问题。高鲁先生是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人生进程和中国现代天文学发展紧密相连。高鲁先生以科学方法疏解证明古代原理,并注重将西方现代天文学知识引入国内,同时还担任各方要职,可以说是融古今通中外。点评人认为以后修改时能够围绕主题深挖高鲁著作,对高鲁著作的研究重点可以放在内容梳理等方面。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付云菲作《达·芬奇透视法研究及其影响》的主题汇报。达芬奇是透视法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是对透视法进行定量研究的先驱。他结合眼部生理结构及视光学的拓展研究,提出球形透视并对线性透视法进行分类。达芬奇还将透视法熟练运用到绘画及科学研究中,对后世绘画艺术、几何学及制图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点评人指出,文章可以对学术史做更加清晰的梳理。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孙政通作《中国传统“测量”观念源流考——以“测量”一词为中心》的主题汇报。中华文明在很早就形成了测量的基本知识体系和基本概念。文章研究了“度”“步”“测量”等词汇的生成和发展演变,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史和科技史内涵。到了西学东渐之时,科学翻译导致的中西会通最终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测量”概念。这一过程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点评人肯定了文章的选题意义,同时认为这篇文章可以为读者提供关于测量概念的整体性认知。文章语言亦较为活泼。日后修改时,文章还可以将内史和外史结合得更为充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随后是海报论文汇报环节,有6位同学选择以海报形式呈现论文,并作简短汇报。分别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4年12月8日(周日)

12月8日上午的报道围绕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与生物学史展开,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张栾皓担任学生主持。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杨财详作《<地理教育>与民国教育学改革》的主题汇报。文章以《地理教育》为研究对象。民国地理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中国地理教育研究会为此进行了各种教育改革。研究会创办《地理教育》,为地理学者和地理教师提供参考资料,为对地理有兴趣者提供读物选择,为学生提供备考指导,以促进中国近代地理教育发展。点评人认为,文章下了不少功夫,不过题目所提及的与文章所讨论的关系不贴切,没有对《地理教育》杂志本身进行介绍,需要注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林思纯作《变革但坚守:20世纪50-80年代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路径探究》的主题汇报。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先锋力量,它是推动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形成并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依托档案等历史文献资料,深入剖析新中国初期中国科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动因及条件,进而探索在国家需求演变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坚守,阐释国家科研机构在中国独立开展研究生教育这一独特模式的形成历程与持续存在的缘由。点评人认为,题目和文章内容的契合度还需要加强,变革和坚守的体现或可以更加具体。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牛红丽作《<电界>述略》的主题汇报。本文以《电界》杂志为研究对象,探讨《电界》创刊及之后的发展;分析了《电界》主编及作者群体,《电界》涉及的知识和技术内容;介绍了《电界》其他栏目的内容。最后对《电界》带来的影响进行总结。点评人认为文章的选题和研究对象具备价值,文章具有意义。另外也建议去寻找《电界》在当时的突出特点,从不同角度寻找《电界》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孙伟帆作《中国近代首都日译法医学专著<汉译实用法医学大全>初探》的主题汇报。近代中国传统法医学面临困境,为西方法医学知识输入和传播提供机会。从日本翻译的西方法医学著作受到欢迎。《汉译实用法医学大全》是首部日译法医学专著,也是第一部中国人独立翻译的近代法医学专著。它以教科书的题材介绍了当时国外先进的法医学知识、技术和器械,补充了中国传统法医学的不足,体现出中西结合和图文结合的特点。该书在近代得到了积极传播,对近代法医学创建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点评人梳理了论文的结构,陈述了论文的内容和思路,并针对文章结构给出了相关建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任锦烨线上参会,作《近代西医儿科学译著中的新生儿知识探析》的主题汇报。近代西医儿科学译著中包含了大量新生儿知识,包括:新生儿生理与疾病的科学认识,新生儿护理知识,新生儿哺育模式等。西医新生儿知识的传入为现代新生儿学科的诞生奠定基础。通过梳理近代西医儿科学译著中新生儿知识的演化历程,能够更好理解新生儿学在中国产生的知识文化背景与发展情况。点评人认为文章的亮点是梳理的过程很清楚,不过也潜藏了危险:第一,各个书的写作目的不一,不同的书的写作并不表示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而这些书也和西方的知识发展有密切关系。第二,译著的时间肯定比底本时间要晚,这个时间是不定的。因此以译著出版的时间呈现发展的关系并不一定符合历史情况;为什么选这四本书作为儿科学译著的代表,需要在文中加以说明。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王子煜作《鱼类学家布里克生平及贡献》的主题汇报。本文介绍了在鱼类学史上贡献卓著但在中国鲜为人知的西方鱼类学家布里克。文章介绍了布里克的生平以及求学过程,布里克曾前往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担任军医,并开始研究当地还未被西方认识的新种鱼类。布里克一生发现并命名了847种新种鱼类,发表了520篇鱼类学论文,是鱼类学史上的传奇学者。点评人认为文章的主线应该是布里克的科学贡献。既然布里克是一个有卓越贡献的鱼类学家,为何对他的研究会过少。文章可以对此做出解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2月8日下午的报告主题是科技考古,主持人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蒙柳汶。

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贾晓磊作《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油滴釉的科技检测与分析》的主题汇报。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了大批油滴釉瓷。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运用不同手段,进行科技考古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出土的油滴釉瓷胎具有“高铝低硅”的北方瓷器特征,釉料多为钙釉,与山西窑口的油滴瓷器密切相关。对釉层表面晶体的纤维结构和物相分析发现,釉层表明的氧化铁晶体存在γ-Fe2O3→ε-Fe2O3→α-Fe2O3的相变过程,形成机理为钙长石析晶-晶间液相分离-氧化铁析晶。点评人认为,文章研究的是目前的热点问题,如何做出新意值得商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严贤盛作《邾国故城兵器铸造遗址金属原料来源探究》的主题汇报。邾国故城兵器铸造遗址出土了一批铸铜遗物。本研究对遗址出土的13件铜渣和10件铜器进行物相、成分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结果表明铜渣为熔炼渣,铜器多为铜锡铅合金。所用铅料有三类,第一类可能来自湖南地区,第二和第三类可能为山东本地矿料。这表明邾国的兵器铸造可能受战争影响,楚国对其提供了金属物料的援助。研究为探讨东周时期海岱地区青铜器生产所用矿料来源、流通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发现。点评人与学生讨论了论文里采样的分类问题,并认为一些问题可以深入挖掘。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张纪昌作《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考察》的主题汇报。临清贡砖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从历史文献、实地考察两方面梳理烧制技艺的关键节点,并加以对照,同时以现代科技方法简析其工艺流程、产品性能,既可认识传统烧制技艺之精湛以启发现代工艺,也期现代科学技术萃取传统工艺之精髓,以支撑、推进传统工艺之振兴。点评人指出,文章有很强现实意义,建议还可以从工艺变化的角度进行梳理;临清砖的制作工艺亦可进一步深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全体学生汇报完毕后举行闭幕式,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院长姜红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关晓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石云里先后致辞。

姜红军教授回顾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参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艰苦奋斗过程,并表示将与内蒙师大的学生一起,积极配合参与经实论坛。

图片

姜红军教授发言

关晓武教授首先回顾了经实论坛的发展历史,随后肯定了经实论坛举办带来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巨大作用,报告的质量逐年提升,不过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选题,是否可以形成聚焦,更加凝练。如论文方法和目标,都有可以明确和提升的空间。还有文献方面,要注意基本功的锻炼,确保文献的可靠性。文章应该体现意义,需要找到文章价值的比较点。经实论坛为学术界的初学者提供了一个进步的空间。最后,关老师预祝同学们都能在学术的道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图片

关晓武教授发言

石云里教授首先对中科大、科史所和内蒙师大的学生与志愿者参与经实论坛表示感谢。石老师表示,中科大自古就有科教融合的传统,经实论坛也得到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经实论坛越办越好,为广大学生的论文写作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学者型人才的培养不只是关起门来读文献,也包括和同行交流,展示自己成果的过程。经实论坛举办的目的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希望经实论坛能够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激发同学们的问题意识,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衷心祝愿经实论坛越办越好。最后,主持人宣布第六届“经实论坛”圆满结束。

图片

石云里教授发言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