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日本弥生时代到古坟时代陶器的变化与陶窑引入
字号:T|T
2024-12-30 17:31 来源:复旦文博
2024年11月29日,应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秦小丽教授的邀请,日本立命馆大学长友朋子(中村朋子)教授为复旦大学文博系师生和文物爱好者带来了一场关于日本弥生时代到古坟时代陶器的讲座。讲座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秦小丽教授主持和翻译,讲座内容聚焦于陶器制作技术的演变,尤其是陶窑技术的引入及其对陶器生产的影响。
长友朋子教授首先介绍了从弥生到古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结构。弥生时代大约从公元前9世纪延续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是水稻种植在日本开始普及的时期。水稻种植的技术从中国由朝鲜半岛传入,成为当时主要的农业活动。进入古坟时代(公元3世纪后期至6世纪末)后,日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酋长们通过建造前方后圆坟来展示自己的威信,社会逐渐从多个小地区集团过渡到大王领导的小国。到了古坟时代中期的5世纪左右,加耶人大量来到日本近畿地区,他们被称为渡来人,带来了先进的物资与技术,如铁器制造、马匹养殖和陶器生产,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弥生陶器的演变与制作技术革新
在社会剧变的背景下,从绳文时代到古坟时代,陶器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与早前具有立体花纹的绳文陶器相比,弥生陶器的装饰显著减少、形态更加多样而且出现了明显的地域间差异,古坟时代则出现了被称为须惠器和土师器的陶器。
绳文至古坟时代不同特征的陶器
在这个过程中,陶器制作技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从陶器上黑斑的形态和位置可以知道,绳文陶器上的黑斑形状和位置都不规则、轮廓模糊的黑斑;而弥生陶器则具有形状规则、轮廓清晰、两面相对的黑斑。这是由于弥生时代采用了“覆盖型平地堆烧”法替代了绳文时代用柴薪架起陶器进行露天堆烧的方法。
露天堆烧的烧制实验(左) 覆盖型平地堆烧的烧制实验(右)
在烧制实验中发现,通过在陶器上覆盖稻草等材料,“覆盖型平地堆烧”提高了烧制环境的密封性,在加热过程中缓慢升温、全程温度均匀。这种方法既提高了陶器的硬度,也降低了失败的概率,还可以减少羼和料。不过,这种技术的引入和传播完全要仰赖水稻种植技术的到来和普及,水稻的秸秆在覆盖型平地堆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并在烧制过程中维持烧制环境的密封性。
泰国北部Hankeo村陶工拍打器腹成型(左) 泰国北部Hankeo村陶工拍打器底成型(右)
(长友朋子拍摄并提供)
在弥生后期,陶器制作方法出现了进一步创新,拍打成型技术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泥条盘筑成型。通过实地调查和记录东南亚的一些传统制陶技术案例,发现拍打成型技术使陶器的形状更加规整,质量也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它的效率是泥条盘筑技术的数十倍,而且非常适合批量生产陶器。在泰国北部的一个案例中,制陶者先用泥条盘筑方法做出一个圆筒状的胎体,经过一次晾干后拍打出器腹和口颈部的轮廓,第二次晾干后再拍打出器底的轮廓。整个过程仅用12分40秒,而且制陶者可以在第一件陶器晾干期间生产第二件,依此类推,同一批制作多件器物反而可以使每件器物有足够的干燥时间。通过采用拍打成型技术,陶器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产量也增加了,这个过程也伴随着陶器类别和装饰的减少,地域间的差异不再明显。另外,在同批陶器一起进行覆盖式堆烧的过程中,由于陶器堆放的空间尺寸变大,出现了不直接跟燃料接触的器物,因此很多陶器上都没有黑斑。
“覆盖型平地堆烧”陶器黑斑产生示意图
(长友朋子提供)
古坟时代渡来人对陶器生产的影响
到了古坟时代,陶器生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为重要的革新在于陶窑的引入。陶窑的出现使陶器的烧制从平地堆烧转向了窑内烧制,这使陶器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日本,陶窑技术是伴随着朝鲜半岛的渡来人一起到来,标志着日本陶器生产进入了一个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新阶段。
在中国的陶窑中,无窑箅的陶窑大致可以分为宽短型和修长型两类,前者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比较常见,后者在长江下游分布较多。这两种类型的陶窑相继来到了朝鲜半岛:宽短型陶窑在公元前108年从中国北方传入乐浪郡,之后传播到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地区,影响了3世纪末以后百济地区陶窑的形状;修长型陶窑在4世纪左右朝鲜半岛加强与中国南方的交流和贸易期间传入朝鲜,之后在朝鲜半岛东南部的加耶和新罗地区常见。
陶窑传入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路线示意图
(长友朋子提供)
日本列岛在4世纪末左右出现的窑主要是受加耶地区渡来人的影响,陶窑技术的应用使得陶器生产的规模和效率大幅提升,陶器的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进。与此同时,陶器的生产体制由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逐渐转向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这种转变尤其在近畿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这个体制当中也存在多样的情形。
在朝鲜半岛,陶器的生产和烧制存在不同的模式:在大规模陶窑集中的村落通常没有平地堆烧现象,窑烧由男性完成;具有小规模陶窑群的村落中也会有平地堆烧现象,窑烧由男性完成、平地堆烧由女性完成;另外还有只做陶器而不进行烧制的村落,陶器由女性制作。渡来人在带来陶窑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在朝鲜半岛流行的性别分工。在渡来人村落中,由大规模男性陶工组成的村落呈现出大规模陶窑集中烧制的现象,其代表性案例是和泉市的“陶邑古窑遗址群”;少数渡来人男陶工与日本当地妇女婚配而结成的村落也会有构筑小规模陶窑群的情况;由渡来人男女一起构成的村落既制作陶器又用窑烧制陶器,但规模不大;只有渡来人女性制作陶器而渡来人男性从事其他职业(如马匹、铁器的制造等)的村落则没有陶窑、只发现类似陶拍陶垫的制陶工具。
朝鲜半岛陶器生产体制示意图
(长友朋子提供)
最后,长友朋子教授对讲座内容做了整体的总结,宏观地展示了弥生时代到古坟时代陶器制作技术和生产体制的演变。在提问环节中,各位老师和同学讨论了考古学材料中渡来人的身份和性别识别问题,对拍打成型陶器相比于泥条盘筑陶器在烧制温度、陶垫尺寸和器型上的变化也做了讨论。长友朋子教授耐心地做出解答。讲座在热烈讨论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