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漫漫丝路,陕西考古人砥砺前行。在哈萨克斯坦伊犁河中游天山北麓,中哈联合考古队对拉哈特古城遗址进行发掘;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流域东部,中吉联合考古队对红河遗址开展了全面勘探测绘与局部发掘;在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的蒲甘古城内,中国政府援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
拉哈特古城遗址联合考古队队员合影(资料照片)
近年来,陕西考古工作者走出国门,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缅甸等国家开展联合考古工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实施“‘一带一路’联合考古推动传播丝路文明”项目。该项目获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
01
西行:中哈联合考古
伊犁河流域是历史上中西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留有古代多个族群的重要文化遗存,拉哈特古城遗址就是其中之一。在该遗址出土的伊塞克金人如今已成为哈萨克斯坦的国家重要文化象征。
2017年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赴哈萨克斯坦联合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在天山中段阿拉套山北麓的伊塞克镇拉哈特古城遗址等相关区域,进行系列考古调查与发掘研究工作。
今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赴哈考古队一行6人再次前往哈萨克斯坦,新年度的联合考古工作就此开始。
“此次考古时间紧、任务重,拉哈特古城遗址再调查、伊塞克M8的发掘、恰伦河流域的区域调查等相关工作齐头并进。”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丁岩说。
阿克托海盆地是适宜游牧族群放牧和居住的繁衍之地,植被丰富、水源众多,牧民在此繁衍生息。草原上的马群、牛群和羊群,与岩画中描绘的几乎一模一样。
学术界早已知晓当地有墓葬存在,却不确定是否有岩画。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曾经提出游牧族群墓葬、岩画、居址三位一体的理论。丁岩此前便有疑问:此处墓葬众多,人的居址和岩画会在哪里?
考察期间,丁岩突然发现眼前有一座黑色的小山包。由于岩画一般绘制在黑色岩石上,丁岩一行决定去看看。
哈萨克斯坦考古队员善于攀岩,走在队伍最前面。突然,惊喜的声音传来:“找到了!”丁岩喜出望外,跟着他的足迹爬了上去。
一处、两处……岩画慢慢多了起来,众人的眼睛也亮了起来。
“我们发现岩画700多组,主要集中在山体半山腰和顶部的南侧向阳面。这里的岩画是联合考古队首次发现的。岩画的发现是对游牧族群墓葬、岩画、居址三位一体的理论的重要实践,成为赴哈考古工作的重要收获。”丁岩说。
在哈萨克斯坦工作期间,考古队员深切感受到当地淳朴的民风和群众友善的态度。
乘坐公交车返回考古队驻地时,丁岩和同事用汉语讲话引起了前排两位哈萨克族小姑娘的注意。右前方的小姑娘侧转身打招呼:“你好!”
丁岩马上回复“你好”。他一边展示印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字样的手提袋,一边试探着和她们交流,让她们猜自己是做什么的。
左前方的小姑娘借助翻译软件展示“我不明白”的字样。丁岩展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及所附英文,孩子看后惊讶地说“Archaeology”(考古学),并告诉了旁边的另外一位乘客。
“相信两个小姑娘的心中会种下‘中国’‘考古’的种子。”丁岩告诉记者,“我们来到这里进行学术交流,也感受到了民心相通。”
02
南下:中缅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联合考古
他冰瑜寺建于公元1144年。他冰瑜寺遗址位于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的蒲甘古城东南角,由他冰瑜佛塔、伽呦咗塔以及寺院院墙、院门、附属建筑等组成。2016年,他冰瑜佛塔在地震中受损较严重。
2023年,中国政府援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正式开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选派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考古工作队,赴缅甸开展配合修复工程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部副主任席琳便是工作队成员之一。
“缅甸蒲甘他冰瑜寺早期建筑材料中的筒瓦和板瓦与中国的瓦风格类似,晚期地层中出土有部分元至明晚期的青瓷、青花瓷片。这表明历史上中国与东南亚之间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联系。”席琳说。
席琳介绍,联合考古队在2023年的考古工作中对他冰瑜寺及周边考古勘探工程区域进行了航拍、测绘,建立了工作区域的地理信息系统,然后对寺院西北部和北门内侧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通过发掘,考古人员确认了他冰瑜寺北院墙和院墙西北转角的位置,也确定了他冰瑜寺早期始建时期的地面标高,出土遗物500余件(组),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席琳告诉记者:“考古现场时常会有许多当地村民好奇地围观,和我们热情交谈,主动为我们提供帮助。我们与缅甸的考古人员不仅在工作中交流了考古方法和考古理念,还加深了中缅双方的友谊。”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一带一路”中外联合考古对恢复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了陕西与中亚、东南亚各国之间古代和现代文明的交流互鉴。
在未来的工作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将进一步加大联合考古合作力度,构建更深层次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请进来”“走出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