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
11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本届“良渚论坛”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文明的再现——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论坛充分发挥良渚遗址的实证作用,将历史视角和全球视野相结合,聚焦文化遗产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理论研究,凝聚各国文化界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共识。论坛期间,还将举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示活动和“良渚回响”专题音乐会。
两部门:做好文物行业气象防灾减灾,推进第四次文物普查
近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文物行业气象防灾减灾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强化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文物防灾减灾联防联动,共同做好文物行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通知》强调,要提高思想认识,压实防灾减灾工作责任,畅通信息共享,加强天气预警互动联动,完善应急预案,建立部门沟通合作机制,做好气象部门文物普查工作。
天津
天津发布6条红色资源体验线路
11月28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主办的“信仰之光——天津市红色资源体验线路”发布仪式在天津电视台举行,现场发布时代足迹、总理风范、平津战役、小楼春秋、蓟州烽火、星火燎原等6条红色资源体验线路,邀请市民在体验中探寻红色印记。除了实地参观,广大市民还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打卡天津红”,在线上体验6条红色资源线路,了解天津市红色资源信息。
山西
长治武乡发现两处北齐时期石窟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对外公布山西武乡石窑会石窟和磨里石窟调查资料。石窑会石窟现存1窟8龛,石窟所在岩体为砂岩,窟外龛像风化较严重。磨里石窟现存1窟1龛,所在岩体为浅灰色砂岩。考古人员根据石窟形制、造像特点等认为,两处石窟开凿年代均为北齐。虽为同一时期开凿,但石窑会石窟和磨里石窟的选址、洞窟形制、造像风格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为进一步研究北朝晚期佛教造像在民间的传播提供参考,也为构建这一地区石窟演变序列补充资料。
江苏
环太湖流域首次发现崧泽文化晚期大墓
日前,位于张家港市的东山村遗址又有新发现。该遗址为一处以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堆积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02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中,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范围扩大,新发掘并清理出崧泽文化高等级大墓和中型墓葬共17座,首次揭示出崧泽文化晚期高等级大墓、崧泽文化时期的红烧土祭祀广场和若干祭祀坑。其中,崧泽文化晚期高等级大墓M125的发现填补了环太湖流域没有该时段大墓的空白。
浙江
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浙江)落成揭牌
11月26日,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浙江)落成揭牌仪式在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举行。考古标本库房以“保护与研究并重,建设更系统、更公平的资料信息分享平台”为开发理念,库区内集出土文物标本的室内发掘、日常整理、保管周转、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展示利用等功能于一体,正式投入使用后将解决之前考古标本库房规模小、布局分散等问题,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和研究课题提供重要硬件支撑。
《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复
近日,《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批复要求,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维护规划严肃性权威性。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加强对大运河(宁波段)世界文化遗产、宁波它山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保护好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山东
滕州黄安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有新发现
日前,滕州黄安遗址考古发掘获新发现。该遗址系考古前置勘探时发现,2023至202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两次对该遗址开展配合性发掘,清理各类遗存579座,出土各类遗物605件(组)。遗址时代涵盖后李文化时期、龙山文化、西周、汉代和明清时期,其中尤以后李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的发现最为重要。一批相当于后李文化时期遗迹的清理填补了鲁南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距今8000年以上史前文化的空白,成为该区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突破。首次发现龙山文化早期小型完整聚落,完整揭露数量众多、时代集中、布局特殊且结构较统一的房址,为探讨龙山时期各类功能和形态不同的聚落提供了新资料。
湖北
盘龙城与长江文明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11月26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主办的“盘龙城与长江文明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上发布《盘龙城:1995—2019》,包括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景观与环境、玉石器研究、陶器研究、青铜器研究五个部分。与会代表围绕“盘龙城及夏商考古新发现与研究”“长江文明与博物馆文化传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考古成果”等展开讨论。“商翼四极——商王朝地方文明特展”同日开幕。
广东
中外专家研讨中子技术文化遗产科学应用
11月26日,首届中子技术文化遗产科学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莞开幕,文化遗产、中子技术研究等领域专家学者分享中子技术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据了解,与传统的X射线成像相比,中子对于由重金属包裹或内部结构复杂的文物,具有更强的穿透能力,中子成像、中子衍射、中子活化分析等技术在分析文物材质、揭示制作工艺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中子技术的应用将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重庆
重庆新增一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近日,重庆市政府正式批复綦江区石壕镇为市级历史文化名镇。石壕镇是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现存多处红军遗址,包括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例如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红军洞、红军桥等。作为唯一一个集中展现中央红军长征史迹的场镇,镇域现存历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数量丰富,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
新疆考古标本库房竣工
11月29日,新疆考古标本库房竣工仪式在乌鲁木齐市举行。作为全国首批建设的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新疆考古标本库房计划在2025年完全投入使用后,划分设立“考古中国”新疆地区重要项目等资料整理、文物周转库、标本储存、文物修复保护等功能区,并建设科技考古检测分析实验室、标本展示厅,为进一步深化考古研究、推进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促进考古成果转化活化和社会共享,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撑。
澳门
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启用
11月28日,由澳门特区政府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合作筹建的“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举行揭牌仪式。这一中心的启用,将强化澳门文化遗产修复保护和教育推广,助力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该中心由故宫博物院为澳门的文物修复工作提供专业意见和技术支撑,设有专业文物修复实验室及展览空间。今后将肩负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着力运用科技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加强培养修复人才。“紫禁城建筑保护展”随中心启用同步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