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记者从黑龙江省海林市委宣传部获悉,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林镇石河村东的石人洞遗址取得重大考古发现,目前已出土新石器时代石制品9万余件。
石人洞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刘鑫 摄
石人洞遗址是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3年进行海浪河流域石器遗址调查时发现,占地面积16200平方米。根据检测结果显示,石人洞遗址的地层距今5700年左右,即新石器时代。2024年4月至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石人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布设了3处发掘区,出土石制品数量高达9万余件。
石人洞遗址发掘项目工作人员对石人洞遗址进行考察。 葛少卿 摄
“这个遗址地表有特别特别多的石制品,这个丰富程度是我们以往都没有见过的,在国内也很少见。”据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石人洞遗址发掘项目领队李有骞介绍,通过这些发现能揭秘出海浪河流域在史前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类活动空间,包含很高的文物和历史价值。
为明确海林石人洞遗址性质,规划黑龙江旧石器考古未来工作方向,推动东北地区史前考古研究。2024年11月7日,“海林石人洞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暨黑龙江旧石器考古工作咨询会”在牡丹江召开。本次会议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牡丹江市文物保护中心、海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牡丹江师范学院、牡丹江市文物保护中心、海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海林市文物保护中心、海林市中东铁路博物馆的40余位专家领导、文博从业者及高校师生参加会议。
观摩文物展结束后,海林石人洞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会议正式开始,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石人洞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李有骞介绍与会嘉宾,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校长张冰、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永军分别致辞。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石人洞遗址发掘项目执行领队宋鸽汇报石人洞遗址考古发掘成果。随后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主持专家评议环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社江研究员、张晓凌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王幼平教授、李锋研究员,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的陈全家教授就石人洞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发表看法与意见。牡丹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申佐君,海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波,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卢伟进行互动讨论。评议讨论结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对海林石人洞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作总结发言。
黑龙江旧石器考古工作咨询研讨会上,首先由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管理局局长何大为对黑龙江过去的考古工作做了总结与展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继续主持会议并总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社江研究员、张晓凌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王幼平教授、李锋研究员,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的陈全家教授对黑龙江未来旧石器考古工作的方向提出建议。
经过两个会议的深入讨论,专家一致认为石人洞遗址是极为重要的一处遗址,本次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对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建立和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建议在继续开展遗址考古发掘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区域系统调查与试掘工作。建议黑龙江史前考古工作的开展应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做好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广泛合作,依托区位优势,扩大国际影响力,继续开展多学科合作,深化科学研究,扩大学术影响力,服务社会发展。
最后,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管理局局长何大为作总结发言,要以石人洞遗址考古发掘为契机,抓住难得的机遇,针对专家对石人洞遗址和黑龙江旧石器考古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一步步探索完善黑龙江史前文化发展脉络,继续向前推进黑龙江史前考古工作。
海浪河流域是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旧石器地点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包含了几乎整个旧大陆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石器打制技术,这次考古发掘对于研究海浪河流域不同时期古人类的石器技术、生产生活等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对研究人类起源和迁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