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首页
本馆简介
文博动态
文物保护
博物馆活动
信息公开
陈列宣教
政策法规
“稻作与东方文明”线下特展中日学术交流活动纪要
字号:
T
|
T
2024-11-12 15:14 来源:浙江考古
2024年11月9日下午,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县人民政府承办、东京中国文化中心支持,金华市上山文化遗址管理中心协办的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稻作与东方文明”线下特展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方向明所长主持
郑云飞研究馆员翻译
学术研讨会现场
开幕仪式结束后,中日两国学者围绕
“稻作与中华文明”主题进行了学术汇报与交流。会议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先生主持,郑云飞研究馆员担任翻译。按发言顺序,现将会议内容摘要如下。
张森主要介绍了皇朝墩遗址最近的考古收获。遗址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遗址,根据田野考古及科技考古工作综合判断,该遗址发现了距今约
9300-8000年间的水稻田遗迹,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上山文化稻作农业发展水平的认识。
张森汇报
仲召兵汇报了仙居下汤遗址的上山文化遗存,介绍了遗址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工作经过之后,重点汇报了下汤遗址的上山文化遗存。
下汤遗址是浙南丘陵盆地中一处非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纵贯新石器时代的始终,遗址存在内、外两重壕沟,内重壕沟形成于上山文化时期,沿用至跨湖桥文化时期,外重壕沟为好川文化时期。
壕沟环绕的中心台地上发现十余座上山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土台,多数土台上分布有成组的器物坑。目前已揭露器物坑
50余座,圆形、方形等房址5处,高等级墓葬3座,食物加工场所1处,红烧土“广场”遗迹1处,以及沟槽、沟渠、道路等遗迹,这些发现刷新了我们对上山文化和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认识。
仲召兵汇报
陈明辉汇报了良渚文明的水利与稻作,
最新研究表明,良渚先民在良渚古城建城之初,便在古城南北设计和营建了近
30条长短不一的水坝,组成结构复杂的水利系统
,
认为灌溉可能是水利系统的首要功能。稻作部分,结合
稻作工具
、
茅山
、
施岙等大规模水稻田以及池中寺碳化稻谷堆积的发现,直观地揭示了良渚稻作的水平和规模。
认为良渚古城
遗址内也存在大规模的稻田,近年来在塘山等低坝以南也发现水稻田的迹象。
他认为在
水利系统蓄水区之外的广袤平原应存在着依靠水坝灌溉的大规模水稻田。
陈明辉汇报
郑云飞回顾了长江下游地区由河姆渡上溯至上山的稻作农业探索起源的过程和成果,从稻谷形态、水田结构要素、亩产量、水田植物种群的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长江下游地区稻作农业水平的发展。他指出水田从河姆渡时期便有了网格状结构,发展到良渚文化时期水田要素更加完备,水田系统更加成熟。至迟到良渚文化时期,已普遍采用犁耕的工作方式。稻田杂草的管理也更加高效,良渚文化时期水田中杂草的比例也大为降低。在水田管理、技术全面进步的基础上,水稻产量从河姆渡早期的
55公斤/亩提升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141公斤/亩,正是稻作农业水平的快速发展造就了高度发达的良渚文明社会。
郑云飞研究馆员汇报
方向明以《琮:东方宇宙观的形成》为题,阐述了良渚玉琮所蕴含的宇宙观。他首先介绍了良渚高等级玉器的三个中心,即良渚遗址群、福泉山遗址群、寺墩遗址群,接着以反山
M12玉礼器为例介绍了良渚王墓的葬仪。他认为
良渚玉琮以复杂的立体结构反映了萨满式的分层宇宙观。上大下小的璧形射面是上、下界的射面,穿孔是中轴的旋转和核心,贯穿上、下射面,神人兽面像(神像)借助中轴有时还有鸟,实现与天地的沟通
,
这本质上也是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宇宙观。
良渚文化琮的构想和设计蕴藏的宇宙观模式,开启了古代中国宇宙观模式的先河。
方向明所长汇报
日本金泽大学副校长中村慎一
先生说,在浙江开展的中日合作
30多年前就开始了,自己也关注稻作农业起源的问题。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主流观点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和东南亚山区,河姆渡文化发现后,提出了长江流域起源的观点,而之后的一系列发现,包括近些年河姆渡文化、上山文化水田的发现、良渚水坝的发现等等,都是稻作农业的重要发现,祝贺浙江考古所取得的成就。他指出,正是因为发达的稻作农业成就了发达的良渚文明,同时,他就皇朝墩稻田的年代、良渚新发现的水坝年代、上山文化器物坑的功能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中村慎一先生评议和总结
本次中日学术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密切了两国学界的交流,加深了日方学界对稻作农业社会形成过程的了解,也将进一步推动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加深两国的对话与理解。
首页
|
本馆简介
|
文博动态
|
文物保护
|
博物馆活动
|
信息公开
|
陈列宣教
|
政策法规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