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吉林省大安市万山遗址2024年度调查收获

字号:T|T
2024-11-06 21:22 来源:文博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在吉林白城地区静山乡万山村东北约500米,发现一处辽金时期的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沿嫩江边断崖上绵延1.5千米,文化层厚约2米。采集到大量泥质灰陶片、布纹瓦、瓷片、灰砖、陶网坠等。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再次对该地区进行调查工作,万山遗址作为大安市辽金时期一个重要遗址点被收录进《大安县文物志》,通过地表采集遗存类型,将遗址的性质认定为辽代居住址。

2024年吉林大学考古队联合大安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实地地表调查工作,于地表采集到一定数量的陶器、铁器、石器、建筑构件、人骨,根据对采集到遗存的形制与特征进行判定,初步认为该遗址延续时代较长,从青铜时代至清末民国时期均有人类活动,主体遗存年代应为辽金时期。

一、遗址概况

 

 

 

万山遗址位于大安市太山镇万山村东北,地势较高,处在一大沙丘之上。遗址东侧为断崖,断崖外500米处为嫩江,嫩江东岸为黑龙江省肇源县,南侧边缘有一东西走向乡间土路,土路南侧为万山村民宅,西侧为耕地、林带和万山村民宅,北侧为耕地。遗址内中部有一座现代万山寺庙,中部偏南有东西向直通江底的深沟,其余部分为民宅、耕地和林带(图1)。

 

图片

图1 万山遗址地理位置图

 

遗址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在遗址南侧有一处沙丘,沙丘下为现代土路,断面内嵌陶片(图2)。东侧为断崖,高约30米,长约1000米,东侧断崖处发现一处冲刷塌陷形成的浅坑,断面内嵌陶片,坑内零星散落陶片,动物骨骼。

 

图片

图2 万山遗址南侧沙丘剖面(由南向北拍摄)

 

二、局部清理的遗迹

 

 

 

在距离嫩江边500米左右断崖发现一处剖面,应该是汛期流水冲刷造成的局部塌陷,对塌陷位置进行清理,发现三个灰坑,编号H1、H2、H3(图3)。三处遗迹存在打破关系,因冲刷堆积和现在耕地对其进行破坏,开口不明,H1底部距离地表约150厘米,灰坑中部有一层烧土层,厚约9厘米,距离地表约70厘米。H2、H3距离地表深度差不多,大约为132厘米,因暂未进行发掘,暂时无法确定灰坑直径等详细信息。H2、H3内均发现少量的青铜时代几何纹红陶片。H1坑内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出土3片辽代篦点纹陶片、1片明末清初海城黄瓦窑口沿残片、3件清代早中期青花残片,若干件辽金时期陶片,还发现一定数量的动物骨骼。

 

 
图片
 

图3 万山遗址东侧断崖处灰坑剖面

 

三、采集的遗物

 

 

 

根据本次调查地表采集遗存的类型以及以往普查工作的结果,可将万山遗址采集遗存按年代分为四组。

第一组 青铜时代

 

该组遗存散落于整个调查区域内,但数量极少。采集标本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另发现一件网坠(图4)。

 

 
图片
 
图4 万山遗址采集青铜时代遗存
1.红褐陶口沿(24BDW:47) 2.几何纹红褐陶腹片(24BDW:45)  3.红褐陶器底(24BDW:44) 4.夹砂黄褐陶网坠(24BDW:29) 5.夹砂红褐陶鼎足(24BDW:28)

第二组 辽金时期

 

该组遗存主要分布于整个调查区域内,密度较高,包括陶器、瓷器、石器、砖瓦类遗存等。

 

1 陶器

 

万山遗址地表采集到的陶片以泥质灰陶数量最多,还有一定数量的泥质褐陶,夹砂红陶。火候较高,胎质坚硬,部分口沿和腹片做磨光处理,有暗纹。泥质灰陶纹饰多为滚印篦点纹,可分为三角形、长条形篦点纹、梳齿状篦点纹、细线状篦点纹,部分戳印圆点状篦点纹,部分纹饰磨损严重,漫漶不清。一定数量的陶片有涂抹白灰的痕迹。可辨器型的主要有罐、盆、瓮等。此外,还有部分磨制或者打制的圆形陶片,可分为素面和篦点纹两种。采集到的标本大多数为口沿、腹片、器底、器耳,无完整器(图5)。

 

图片
图5 万山遗址采集辽金时期陶器
1,2.平折沿(24BDW:3,24BDW:11) 3.半卷沿(24BDW:6)  4,5.大卷沿(24BDW:1,24BDW:4) 6.直口(24BDW:8) 7.篦纹(24BDW:14,24BDW:13) 8.附加堆纹(24BDW:31) 9.暗纹(24BDW:81) 10.器底(24BDW:24) 11,12.器耳(24BDW:39,24BDW:37) 13.圆陶片(24BDW:43)

 

2 瓷器以及釉陶器

 

万山遗址地表瓷片分布整体数量较之陶片较少,且存在疏密区,靠近嫩江沿岸的断崖处采集到的瓷片数量较多,时代延续较长,整体以东北地区化妆白瓷数量较多,包括缸瓦窑,冮官屯窑,还有一定数量的定窑系产品兼有少量的釉陶,主要以辽绿釉鸡腿瓶为主。瓷器使用周期短,年代信息明确,根据万山遗址地表采集情况来看,该组瓷器可以分为两期。

 

第一期,辽代:以茶叶末釉鸡腿瓶(图6)和缸瓦窑化妆白瓷器残片为主,兼有少量釉陶(图7)。

 

 
图片
 

图6 万山遗址采集辽代鸡腿瓶

图片

图7 万山遗址采集辽代缸瓦窑化妆白瓷、釉陶

 

第二期,金代:以冮官屯窑化妆白瓷器为主,兼有少量定窑白瓷(图8),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黑釉粗瓷器(图9)。

 

  
图片
  

图8 万山遗址采集金代冮官屯窑化妆白瓷、定窑

 
图片
 

图9 万山遗址采集金代黑釉瓷

 

3 建筑遗存数量较少

 

以往调查所采集的大量布纹瓦,灰砖,本次调查所见数量较少。采集到一件莲花纹瓦当,编号24BDW:76。圆形,当面内饰尖瓣莲花,残存3瓣,花瓣上饰1条不规则的竖线。边轮宽2、边轮厚1.8厘米。还有少量青砖、板瓦等。此外,还有石器2件(图10).

 

   
图片
   
图10 万山遗址辽金时期遗存
1.莲花纹瓦当(24BDW:76) 2.青砖(24BDW:77) 3.兽眼(24BDW:32) 4.板瓦(24BDW:78) 5,6.石器(24BDW:80,24BDW:79)

第三组 元代

 

该组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的东侧靠近嫩江边,虽数量较少,但种类丰富。地表采集遗存以瓷器为主,兼有少量釉陶(图11)。瓷器可辨器型的有碗,罐,瓶等。瓷器根据釉色可以分为白釉、青釉、白地黑花瓷(图12),黑釉瓷。

 
图片

图11 万山遗址采集元代釉陶

 

图片

图12 万山遗址采集元代瓷片

第四组 明清时期

 

该组遗存主要分布在整个调查区域内,但数量相对较少。以青花瓷片为主,其中不乏制作精良,发色一流的细路青花瓷(图13)。

 

图片

图13 万山遗址采集明清时期遗存

 

四、结语

 

 

 

万山遗址地处嫩江西岸沿江地带,属嫩江平原区域,地势平坦,多漫川,湖泊,湿地,适合人类居住。自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始有人类活动,辽圣宗年间在此处钩鱼捕鹅,游猎设宴,谓之“春捺钵”。在辽帝春捺钵活动的影响之下,该地区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迎来了区域历史上第一个大繁荣时期。万山遗址为大安境内首次发现延续时间如此之长的大型聚落遗址,具有重要价值。
 
根据地表遗存分布情况,万山遗址自青铜时代开始便有人类活动痕迹,采集到一定数量青铜时代几何纹红陶片、素面夹砂红陶片、鬲足均可做一证明,整体数量较少,但整个遗址保护范围内均有少量的发现,推测该时期人口活动密度较低。辽金时期为遗址的主体年代,遗存分布范围遍布整个遗址保护范围,且密度较高,地表散落大量的辽、金时期篦纹、平折沿、卷沿以及东北地区辽缸瓦窑、金冮官屯窑化妆白瓷器等可辨年代的残片,为遗存年代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地表踏查,砖瓦类遗存数量较少,偶见几块布纹瓦、建筑构件,整体数量较少,根据以往文物普查工作对地点的介绍,地表及断崖土层中暴露有大量青砖残块、布纹瓦残块等遗物。这可能与现代耕地对其进行破坏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本次地表踏查采集的遗物情况来看,此处应为辽金时期一处大型的村落遗址,极有可能为当时辽帝春捺钵活动提供后勤支持。在靠近嫩江沿岸的断崖处北段根据以往工作记载有墓葬多座,本地调查工作也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动物骨骼、人骨。万山遗址的使用年代一直延续至清末至民国时期,地表发现一定数量的青花残片,年代信息丰富,包括清康熙、嘉庆至道光的瓷器产品,窑口明确包括景德镇窑、德化窑瓷器产品,为遗址的使用年代提供了年代下限。在断崖中部,有一条宽约30米,长约200米,横切断崖直通江底的深沟,当地群众传说这是古人的饮牛道。据考查这是人踩水冲而形成的沟壑。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