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至9月,故宫博物院考古部、故宫考古研究所按期开展并圆满完成了2024年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在历年活动的影响力下,持续吸引了众多来自国内外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虽来自不同专业,但都怀着相同的历史与文化热情,纷纷加入这场考古之旅。经过严格的筛选与考核,最终来自北京联合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杜伦大学、香港大学、岭南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伦敦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20位同学脱颖而出,其中更包括了“港澳青年故宫实习计划2024”的5位同学。同学们的专业涵盖了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修复、艺术史、历史学、文学、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等多个领域,他们怀着各自的专业知识与激情,齐聚在这座六百年故宫,共同开启了一段与历史对话的独特探索之旅。
针对同学们多元的专业和学科背景,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为此次实践活动搭建了一个跨学科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并精心筹备,依托故宫造办处遗址和出土文物,为同学们策划了主题为“聆听青砖上的回响,感受红墙下的脉搏:故宫考古,时光解码”一系列丰富多元的学习实践活动课程,其中包括考古、文物、古建筑和保护技术课程,学术沙龙交流以及考古发掘体验、出土文物和资料整理等。这一系列课程和实践活动侧重理论学习与田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科深融,旨在提升同学们在田野考古、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及数字化应用等方面的综合技能,同时也为了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兴趣,推动相关学科发展,为考古文物工作培养后备人才,也为故宫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在活动开幕式上,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故宫考古研究所所长徐海峰研究馆员为同学们开启实习第一课《跬步积流——故宫博物院考古综述》。从故宫考古基本宗旨到发掘理念再到故宫考古实践案例的介绍,这场讲座如同铺展开的画卷,让同学们对即将到来的实践有了清晰的认知与期待。在未来的两个月里,同学们不仅将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亲身参与到田野考古的实践工作中,还将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图一|徐海峰《跬步积流——故宫博物院考古综述》
图二|开幕式集体照
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交融
本次实践在前两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新增了考古沙龙和公共考古两个板块,使实践活动更具层次感和互动性。整个实习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全面涵盖了学生在实习期间所需掌握的核心知识技能。考古部首先安排了《故宫造办处遗址考古介绍》、《田野考古数字化平台操作及考古资料整理》和《考古学理论基础入门》这三门课作为实习工作前的必修课,授课老师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针对性制定课程,帮助他们迅速掌握基础技能,激发了同学们对考古事业的热情与责任感。
吴伟老师带领同学们熟悉造办处考古工地现场,讲解造办处发掘情况和现状,使同学们初步了解明清建筑遗址考古的发掘工作。在这座宫殿的深处,造办处遗址成为了他们与历史近距离接触的桥梁。随着手铲的挥动,历史的面纱被一点点揭开。
图三|吴伟《故宫造办处遗址考古介绍》
田园老师和刘菲老师分别为同学们讲解故宫考古的田野考古数字化平台的操作方法和考古资料整理的方法。二位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同学们对考古资料整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图四|田园《田野考古数字化平台操作》
图五|刘菲《考古资料整理》
马文轩老师深入讲解了考古学的基础理论,让同学们掌握地层学和类型学等核心知识,带他们跨入了考古学的大门。
图六|马文轩《考古学理论基础入门》
《公共考古的实践与探索》、《以“样”为媒:关于清宫御瓷设计逻辑的探索》、《漫游紫禁城营造史迹》结合故宫考古的背景和特色,带领同学们深入故宫、了解故宫、探索故宫。
张晓玮老师为同学们讲述故宫公共考古的实践与探索,公共考古课程的加入,使同学们认识到考古不仅是一项学术研究工作,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图七|张晓玮《公共考古的实践与探索》
项坤鹏老师以故宫武英殿陶瓷馆展品为例,生动讲解了清宫瓷器从设计到烧造的整个过程,带领同学们深入探索御瓷背后的匠心与故事。
图八|项坤鹏《以“样”为媒:关于清宫御瓷设计逻辑的探索》
李纬文老师的户外教学,带领同学们从协和门,这座曾在嘉靖初年大礼仪中成为左顺门廷杖事件的宫门开始,与同学们一起漫步故宫并探讨了天家营造的微妙隐秘,发现了土木背后的营造动机、使用图景与人情世故。
图九|李纬文《漫游紫禁城营造史迹》
理论入门,实践上手,考古部为同学们安排的实践课有《考古器物绘图》、《考古数字建模》、《瓷器修复基础入门》、《考古技能培训:文物拍摄》。同学们不仅学习了传统考古绘图的方法和瓷器修复初步拼接的技巧,还学会了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展现文物的原貌,提升文物保护的现代化应用能力。
苏天敏老师先讲解了考古器物绘图的基础知识和具体要求,随后进行教学示范绘图技巧,并在同学们动手绘画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感受考古绘图的严谨与美丽。
图十|苏天敏《考古器物绘图》
闫庆苇老师为同学们讲解Agisoft Metashape的安装和基础使用方法,让同学们现场进行拍照建模,指导他们掌握这项现代考古必备的技能。
图十一|闫庆苇《考古数字建模》
赵瑾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文物修复的基础知识,以瓷器修复为例,详细介绍了瓷器修复中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并准备了修复道具和样品,让同学们动手体验修复,去感受文物修复背后的那份精细。
图十二|赵瑾《瓷器修复基础入门》
王琎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了文物拍摄的基本操作和要求,并分享自己的拍摄经验,使同学们了解了基础的考古拍摄方法。
图十三|王琎《考古技能培训:文物拍摄》
“故宫考古青年沙龙”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一大亮点,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与年轻考古学者深入交流的平台。本次活动中,考古部的青年老师们分享了自己在考古道路上的探索与心得。同学们积极提问并热烈讨论,这进一步加深了其对考古工作的理解。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对考古的深层思考,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是一次新的启发。
图十四|宁霄《故宫考古沙龙:一砖一瓦一紫禁》
图十五|闫庆苇《故宫考古沙龙:三星堆探秘—古蜀秘境,匠心独运》
图十六|李纬文《故宫考古沙龙:你的甲方是天子!》
图十七|吴闻达《故宫考古沙龙:由东及西的瓷路之旅》
二、历史的触碰心灵的共鸣
故宫,作为世界级的文博教育宣传基地,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丰富文化遗产的知识宝库,为考古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学习与探索空间。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考古部的老师们时刻关注同学们的发掘工作,遇到有问题立马纠正解决,让同学们在发掘中能够掌握更多的考古技巧。考古发掘是新奇的、是浪漫的,也是艰苦的,这不仅仅是一场考古实践,更是一场精神与历史的相遇。同时,此次实践为同学们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活动中,同学们还被鼓励记录并分享他们的实践经历,以提高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认识和支持,从而推动公共考古教育的发展。这不仅提升了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还为考古学科的普及与推广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思路。他们说:
“这种外界高温带来的躁动只会更加带动起我对于发掘的兴趣,发掘的这几天,我就像一个在赶海的小孩子一样,常常会因为发现的瓷片、琉璃等物品高兴很长时间。我对于考古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尚培杰
“考古是浪漫的。考古让我们有机会穿越时空,复原古代社会。这种对未知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我们通过发掘、分析、研究,一点一滴地拼凑出古代社会的面貌,这种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惊喜。”——尹佳钰
“经过一星期的发掘工作后,我十分佩服考古发掘人员的态度,每天都在差不多40度的户外进行发掘,这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对工作的热诚。”——黄子睿
图十八|考古发掘之刮面体验
图十九|考古发掘之试色卡教学
图二十|考古发掘之土质土色教学
同学们在考古中找寻乐趣和惊喜,同时也掌握了发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接下来的资料整理打下基础。整理工作繁复且枯燥,碎片化的资料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对待,令人欣慰的是同学们总能发现工作中的乐趣。在近距离地观察和接触文物过程中,有同学说:
“我最喜欢清洗琉璃瓦,因为可以通过纹饰判断出琉璃瓦的年代,当我亲手触摸到这些纹路的时候,那些曾经留在纸上的历史也会变成可触的、鲜活的。”——陈语睿
“看着一件件破碎的陶瓷在我们细致地修复下焕发光彩,结合每件瓷器内涵的历史背景与故事,昔日皇家锋芒在眼前重现,我为自己能够参与其中而感到无比自豪。”——冼日朗
在整理文字资料时,有同学说:
“基层的考古所是这样工作,“故宫考古”也是这样工作。重复再重复,这些是必须的工作,或者说也正是这样琐碎繁杂的工作为每一个遗址的充分揭露和再现奠定了基础。从这一角度来说,未来我获知与拉斯海马遗址相关的后续发掘、展示等的讯息时,一定会心头一跳——因为我曾目睹过它的细节,我曾默默为它做了一些注脚。”——俞潮莹
“这一工作让我认识到,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数字化管理已成为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数据化登记,不仅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和研究文物,还可以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和展览提供便利。”——岳尚泉
当这些残缺的文物在同学们手中被清洗、被修复时,历史似乎再一次被拼接起来,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图二十一|造办处出土遗物整理
图二十二|造办处出土瓷片清洗
图二十三|造办处出土瓷器修复
三、时光中的传承与守护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实习期间的课程和沙龙活动如同一场文化盛宴,让每位同学都在其中汲取知识和养分,收获颇丰。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一场心灵的旅程,让他们对未来有了更坚定的方向和更深沉的使命感。实践结束后,每个人都深情地诉说着这段经历带给他们的改变与启发:
“这些课程不仅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艺术,还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增进了我们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理解,提升了我们的职业素养,为未来从事博物馆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王谨扬
“这个暑假我十分荣幸和开心地成为了故宫考古部的一份子,虽说只是一名普通的实习生,但在这一个半月里感受到了故宫和部门的温暖,我也渐渐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归属感。虽然我尚不清楚未来是否从事考古工作,但是我会为公共考古出一份力,向更多的人宣传考古知识”——黄子睿
“这一个月也要感谢自己,虽然我会觉得累和辛苦,但是这份工作让我很喜爱。”——陈语睿
“这次实习经历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财富,本次实习让我见识到了其他工地所没有的考古发掘工具。我也期待在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工具被应用于考古领域,使考古工作更易于开展。”——何锦欣
“这次实习,让我深入认识了考古的各个方面,体验了考古的步骤,同时也有幸在故宫内观赏神武门上的廷壁生辉清宫旧藏挂屏展。”——尚培杰
“感恩这段旅程,我现在能不开卷地告诉你我心中的考古是什么:无数份恒久的热爱和在未来解码更多过去的现在”——萧宛彤
“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中国考古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涌入,中国考古会更加蓬勃发展!”——尹佳钰
“部门为我们安排的学习课程和实践活动,每一项都让我感受到了故宫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考古学专业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思考。老师们在实习的日子里为我们搭建了成长的阶梯,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无论是专业技能的提升,还是团队协作能力的增强,都离不开老师们的付出与耐心。”——梁昕
“我对中国传统古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建模能力有了更深的信心。这也带给我很多对于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的思考。”——刘先博
“这次实践不仅加强了我对田野考古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理解,也唤起了我对中国悠久灿烂文化的热爱和敬仰。我意识到,文物保护及考古不仅是发掘与记录,更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守护,需要代代人薪火相传。”——冼日朗
“这些文物的存在让我感觉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如此之近,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了文物传承的价值。说到故宫,我会如何形容这里?尽管几乎每年都会来参观,但它在我心中的形象是一个多面体。我终于清晰地感悟到,无论我何时前来,神秘而古老的宫殿就坐落在这里。它威严深邃,包容着从古至今的风云人物,包容着五湖四海的游客,也包容着在时光中逐渐长大的我。”——殷一丹
“没有经历是被浪费的,未来我也计划并期待进入博物馆工作。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在故宫的经历会浮现于我脑海,给我更多勇气。”——俞潮莹
“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还增强了我对考古学及文物保护事业的热爱。最重要的是,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文物修复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而作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岳尚泉
“非常荣幸有机会于暑假期间参与为期一个月的故宫实习,在短短的一个月期间,我参与了造办处考古发掘,库房文物整理等各项工作,并且还参与了故宫开办的各项暑期考古课程,收获颇多。”——张佳屹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紫禁城考古工作以及整个考古学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我都希望能够时刻保持张忠培先生所提倡的“求真探索”的精神,并以辩证的态度对待学术问题。”——李凌芸
“经过这一个月,我对于考古事业、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与规划。我对故宫有了更深沉的感情,对考古工作各环节的了解也不再局限于书面和影像,这更坚定了我在考古这个方向继续学习深造的决心与从事考古相关行业的恒心。”——赵楚函
“在故宫博物院考古部的实习经历让我深入认识到考古发掘与博物馆职能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故宫的实习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博物馆教育资源,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丰富了我的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让我充分看到了东西方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长处和特点。这次实习不仅加深了我对博物馆工作的理解,也激发了我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博物馆实践中更好地融合考古与博物馆的双重功能。”——周雨轩
“严谨、坚韧、耐心、保持好奇等等,我想这些都是一个研究者所需要具备的。在和吴伟老师交流时,我逐渐理解了考古的抽丝剥茧,一个建筑分期修缮建设,一个地段不同朝代叠压。过往红墙黄瓦一扇门,不知锁住多少人,而如今,景山之下,中轴中心,让我深深感受到故宫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精神,无论人事如何变迁,都执着坚守。”——邹清扬
2024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场秋雨中悄然落幕。雨水洗去了夏日的燥热,也为这段充满探索与成长的旅程增添了几分诗意的告别。站在故宫的红墙之下,同学们带着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走出了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宫殿。然而,故宫的故事仍在继续,它依旧以那厚重的历史底蕴和雄伟的建筑群,守望着一代代年轻人,等待着他们的再次到来。
未来,或许有一天,当这群曾在故宫考古中留下足迹的年轻人,再次走过那片青砖红墙时,岁月的痕迹早已悄然褪去,但内心深处的那份初心与热情,定会如同这座宫殿般,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图二十四|实习生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