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10.12-10.18)

字号:T|T
2024-10-21 15:38 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召开“走进文化遗产 助力乡村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

10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走进文化遗产 助力乡村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会议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城乡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在保护传承乡村有形文化文物资源、发挥“文物+”赋能乡村振兴效应、继承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鼓励公众力量广泛参与等方面多措并举,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文物局联合有关机构发起“公益捐步”活动,善款用于国家文物局定点帮扶地区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乡村振兴相关工作。

 

 

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召开

10月16日,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在福建宁德召开。会议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福建省文物局、宁德市人民政府协办,福建、浙江、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六地文物部门汇报廊桥保护进展与经验做法。经初步统计,全国已调查廊桥文物1820座,各地完成廊桥保护修缮和安消防工程93项,正在实施的41项,保护经费投入超过1.5亿元,利用廊桥周边建筑设置一批廊桥专题展示馆,推出“廊桥化境”等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各地出台地方法规、推出影视作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廊桥系统性保护成效日益显现。

 

 

北京

“2024北京公众考古季”启动

10月18日,由北京市文物局、昌平区委区政府主办的“2024北京公众考古季活动开幕式”在昌平举行。本届活动以“公众考古,知行北京”为主题,分为考古体验、云端展示、考古讲座、考古进校园、绘本出版等5大部分。开幕式上,北京明清考古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中心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组成,将专门从事明清时期考古、文物和历史等方面研究,全面提升考古发掘、科学研究、文物保护、展示传播的整体水平。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10月12日至13日,第二届“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考古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举办。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分别以《1890-1980年西方的古代中国研究》《两个世界的徘徊——中国历史时期墓葬的演变》等为题作主旨发言。分论坛中,与会学者就“现代人起源与扩散的东亚视角”“文明起源进程的区域性比较”“商代考古新进展”“丝绸之路视野下的文明碰撞与文明演进”等专题开展深度交流。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

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经改造升级后重新开放,通过缅怀科学先辈,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助力立德树人。改造升级过程中,纪念馆深入挖掘大量具有珍贵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档案史料和文物,包括“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重要科研仪器设备的图纸和模型,部分“两弹一星”元勋的手稿和在重要历史场合穿过的服装等。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内保留的“两弹一星”旧址遗迹也被进一步发掘标识、分类整理。

 

 

河北

《张家口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出台

近日,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印发《张家口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这是张家口市在长城保护管理方面第一次出台地方性配套法规。《办法》明确长城保护经费的来源和使用范围,解决张家口市现在长城保护工作中管理职责分工不清及长城周边的开发建设无序等问题。《办法》首次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办)、村(社区)四级长城保护段长制度,要求分级分段设立长城段长,履行相应长城保护管理责任,将市域内1300余公里的长城遗迹全部纳入保护监管之中,实现长城保护全覆盖。《办法》要求建立长城保护巡查制度。

 

 

山西

山西首次与境外机构签署联合考古合作协议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乌兹别克斯坦高等教育部、科学和创新部费尔干纳国立大学在太原签署考古合作协议。此次签约,是山西省考古机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积极组织推进考古工作“引进来”“走出去”的初步实践,是山西省考古机构主动联合境外机构合作开展考古工作的第一步,开启山西考古对外工作新篇章。签约仪式后,举行考古合作工作座谈会,双方将在联合考古、人才培养、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展览展示等文化交流方面持续推进相关合作。

 

 

 

 

福建

《厦门市嘉庚教育遗产保护办法》出台

10月15日,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召开《厦门市嘉庚教育遗产保护办法》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办法》将于10月21日正式施行,共4章35条,主要从适用范围、规划管理、传承利用等方面对嘉庚教育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规定。《办法》着力从机制上解决嘉庚教育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明确嘉庚教育遗产的概念,建立名录管理制度并实施保护名录动态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兼顾保护传承,从保护机制、活化利用措施、公众参与、海内外交流等不同维度细化规定。

 

 

福州市马尾区涉台文物保护基地揭牌设立

日前,福州市马尾区人民法院牵头联合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区台港澳办、区文保中心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揭牌设立福州市马尾区涉台文物保护基地,共同签订《关于建立福州市马尾区涉台文物协同保护合作机制的协议》,进一步加强涉台文物司法保护工作。与会人员围绕以涉台文物保护为契机,加快探索两岸融合契合点,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马尾法院将以保护福建船政、协台衙门等涉台文物为抓手,有力推进涉台文物保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江西

江西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领域协作机制

近日,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签署《关于建立健全文物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凝聚文物保护合力,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意见对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移送机制、办案协作机制、建立执法情况和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交流会商和研判机制进行明确,提出文物损害赔偿的化解对策,规定对于公益诉讼案件,文物部门和检察部门可共同敦促违法行为人开展修复、赔偿工作,或充分发挥文物赔偿金效能促进文物保护和修复。

 

 

考古发现江西汉魏时期目前所知最大城址

10月12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该研究院首次持续对泰和县白口城遗址进行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该遗址总面积25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江西省汉魏时期最大的城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21世纪初,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白口城址做过两次小范围考古勘探,出土700多件文物,初步判断这里极有可能是西汉时期赣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考古工作者介绍,今年的考古工作主要是对外城南门及南城墙的形制结构和始建年代做一个初步了解。

 

 

河南

王庄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新收获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内发现一座距今约5000年的超大型大汶口文化墓葬,总面积逾17平方米,墓室有棺有椁,随葬品包括各类陶器100余件、小型玉饰近200件,石器、骨器、猪下颌骨等动物骨骼,是目前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的墓葬之一。墓葬规格显示墓主地位显赫,推测为古国君主之类。专家表示,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提供全新样本。2024年王庄遗址新发现大汶口墓葬45座,已清理27座,部分墓葬等级较高,出土器物丰富。

 

 

陕西

黄河流域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举行

10月16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流域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榆林开幕。会议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主办,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承办,旨在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打造博物馆行业的“黄河文化共同体”,实现黄河流域博物馆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陕西历史博物馆与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共同签署帮扶协议。参会专家学者就黄河流域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方向、路径等方面作研讨,提供可行性操作对策。

 

 

 

“发现长安——西安考古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举办

10月17日,“发现长安——西安考古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会议由西安市文物局主办,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西安地区30年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与会嘉宾以《唐城考古留下的遗憾——以西明寺为例》《丝路与长安》《构建中国古典学文明高地——对长安考古的几点思考》《从夷夏东西到夷夏融合——以古文字学和人骨病理学为依据》等为题,翔实生动阐释近期研究成果。会议期间举办秦汉考古论坛、隋唐考古论坛等学术活动。

 

 

甘肃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召开

10月17日至18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在敦煌召开。会议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敦煌研究院主办,以“科技支撑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为主题,与会嘉宾以“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古典建筑折曲屋顶由来的图像类比推演”“多重价值视角下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为题作主旨报告,参会学者围绕“可移动文物分析检测与研究”“石窟与土遗址保护新材料与新技术”“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创新”“不可移动文物勘察与评估”等核心议题,分5个分会场展开讨论交流。

 

 

宁夏

油坊院发现距今约2.2万年旧石器时代遗址

近日,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油坊院遗址考古发掘验收会公布,海原县油坊院发现距今约2.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宁夏考古区域发现空白、时空空白和年代学空白。考古工作者在油坊院遗址的发掘中,出土数量较多的古人类用火遗迹和大量的石器、烧骨、动物骨骼等遗物,调查采集的石制品以石英为主要原料。该遗址蕴含的古人类历史信息十分丰富,对研究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末次冰盛期环境背景下古人类的适应行为以及西北与华北地区人群间的迁徙、交流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