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
中华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性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这15个字的“精准画像”背后
是中华文明的满天星斗肇其端
多元一体培其根,兼收并蓄塑其形
多方对流铸其魂,协和万邦助其盛
在中华文明的基因谱系之中
发轫于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
是悠久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展现荆楚文化的时代光辉,湖北文物特别邀请到10位文物考古、历史研究领域名人名家,从五大突出特性出发,从文物窥探文明的起始,以文物追溯文化的流变,推出“长江天际流荆楚百万年”5集系列专题片,分别为探源、造物、归流、共耀、和合。
文物实证 寻找荆楚文化之“根”
首期视频,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王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玉堂,将荆楚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娓娓道来。
从人猿相揖别,到城邑初兴起,包括建始人牙齿化石、郧县人头骨、汉阳人头骨,以及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石家河等文化相关遗迹遗址,在湖北境内相继被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 王巍
王巍表示,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在考察的多地之中,荆楚地区是“并不多见的,从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都有充足的考古资料实证的区域。”
郧县人3号头骨
屈家岭文化代表陶器
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一颗闪耀明珠,屈家岭文化曾在长江中游地区留下诸多印记。截至目前,长江中游已发现的史前城址有20座,屈家岭文化城址即占据17座。
根据统计,在湖北境内已发现的屈家岭文化城址共有13座,分别是襄阳凤凰咀、孝感叶家庙、安陆王古溜、天门石家河和笑城、应城陶家湖和门板湾、沙洋城河和马家垸、荆州阴湘城、公安鸡鸣城和青河城、石首走马岭。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熊家岭水坝
“在距今5500年左右的时候,我们感觉到长江中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江汉平原。”王巍表示,这也说明,湖北境内这些城址所在的区域应该是当时长江中游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六大精神 共铸荆楚文化之“魂”
是什么支持了荆楚文化的代际传承,历久而弥新?
在对荆楚文化的多年深入研究之中,刘玉堂对其精神与精髓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提炼: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玉堂
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
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
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
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
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
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
“这六种精神就像血脉,在我们楚人乃至楚人后裔的血管中流淌。”他说,“它也像文脉,一直集合在我们生命的智慧中。它更像根脉,我们的公序良俗、衣食住行都可以在这上面找到根基。”
荆楚文化今何在?在典籍里,在史书中,也在大地之上。他以贯穿数千年间,湖北境内的各项水利工程为例,讲述了荆楚先民智慧的传承与延续,以及当代价值的持续发挥。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渠历经2300多年仍在润泽荆楚大地
三峡大坝
从春秋时期的云梦通渠,战国的长渠(白起渠),到唐宋以后的荆江大堤、清代张公堤,以及后来的葛洲坝、三峡大坝、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工程等,这一系列水利工程在通运、通航、水利和灌溉等方面,均发挥了重大意义,助力了湖北“九省通衢”与“鱼米之乡”的形成。
对此,刘玉堂表示:“从古至今的楚人,我们楚人的后裔对中国水利文化做出重大贡献,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时代滚滚向前
荆楚文化的精华被吸收与融入到
中华文明的大熔炉之中
以新的形式、新的表达
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