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 守护历史文献,功夫在“纸”外

字号:T|T
2024-10-08 16:15 来源:上观新闻
图片
“未来之未来”,这是正在上图东馆美术文献馆举办的“上海城市摄影数字修复展”的主题。9月28日,以世界级城市图书馆为建设目标的上海图书馆东馆迎来开馆两周年,这一天,在美术文献馆参观“未来之未来”展览后,小读者用画笔绘下了自己心目中的未来图书馆。
图片
在上图东馆美术文献馆,小读者画下心目中的未来图书馆。
图书馆里,历史文献当属“最古老”的部分。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超过5700万册(件),其中中外历史文献超400万册(件),是国内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收藏机构之一。当“最古老”遇上“最现代”,由上图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负责运营的美术文献馆,恰如保护与传承的一体两面——一方面,用匠心修复、守护中华文脉;另一方面,用创意与科技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支古籍修复团队的实践中,得到脚踏实地的诠释。
沉潜幕后,十年出师
活跃台前,破圈出圈
在以主题馆为特色的上图东馆里,美术文献馆有些特别,在淮海路上海图书馆本馆中找不到对应。之所以将这个“新馆”交由文献保护修复部负责,是因为两项非遗技艺——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古籍修复最适合在这个空间展示。
如果说美术文献馆是前台,修复部就是大后方。文献保护修复部副主任王晨敏说,以美术文献馆为平台,举办展览、数字互动展项和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消除距离感”,“非遗传承不仅是圈子里的事,需要更多人关注,乃至形成‘自来水’”
图片
读者参观“未来之未来”主题展中融入现代科技的“老报纸”展品。施晨露摄
1989年,文化部图书馆司委托上图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面向全国招生。培训班主讲老师是上图古籍修复领域资深专家赵嘉福。由上图指派参加培训班的张品芳、邢跃华拜赵嘉福为师,后来他们成为新中国的“第二代”、上图的“第三代”古籍修复从业者。2015年,上海图书馆挂牌成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上海传习所,王晨敏等6人正式向张品芳、邢跃华拜师,重拾师徒相授的传统。
图片
“上海工匠”、上图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 赖鑫琳摄
国庆长假后,一场“出师”仪式已在等待这6位新一代古籍修复师。6人中,最年轻的张舒1990年出生,“十年出师”,已属最快速度。
古籍修复,是快与慢之间的拉锯,一方面是大量古籍等待抢救,修复就是与时间赛跑,另一方面,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修复本身,都需要耐心和时间。谈到这份工作有何特别,张舒淡然道:“和你选择其他工作一样,都是认真去做。修补完一页古籍,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不仅沉潜在幕后,新一代古籍修复师越来越适应在台前担当文化传播的工作。在“80后”王晨敏看来,传统文化要“破圈”“出圈”,就要激发大众的兴趣和热爱。从业将近20年,身边同事从老师辈居多,发展到“80后”“90后”成主力,王晨敏说,这支团队“缓慢”地完成了向年轻化的更迭,保持着阶梯,没有断层。
图片
张品芳与徒弟们在工作室。赖鑫琳摄
如今,由“上海工匠”、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品芳带领的这支古籍修复团队12人,最年轻的是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2019届硕士毕业生王欣,今年29岁。
在上海,从中专、中本贯通到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点,形成了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专业路径。2014年11月,复旦大学成立全国首家“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并设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面向社会招生、重视“口传心授”的传习所,与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结合,形成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复合模式,让古籍修复领域传统的“师父带徒弟”有了与现代教育结合发展的新的可能。
上海地区是古籍资源收藏重镇,“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就有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等七家,上海档案馆、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图书公司等纸质文物收藏也很丰富。古籍修复不只是为古籍“续命”,更不能让古籍在库房里“冷掉”。2005年起,上海图书馆以“揭示馆藏精品,弘扬中华文化,服务社会大众”的理念,在国内图书馆界开创馆藏文献年度精品展服务,以每年一个主题的形式将馆藏历史文献进行公益性展示。最近几年,“缥缃流彩: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墨彩斑斓  石鼓齐鸣: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等多个“爆款”大展,都由上图古籍修复团队承担作品修复及装裱工作。
11月,今年的年度大展“虚实之界:奇迹之书《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即将开幕,西文文献修复正是上图古籍修复团队近年来正在取得突破的一个新方向。
市民共创,见人见物
传承传播,双措并举
“和印象中的传统图书馆很不一样,这里不但非常现代化,还有未来科技感。”1999年出生的山东女孩宫佳正去年成为上海戏剧学院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第一次跟随导师参观上图东馆的她没想到,一年后,自己的作品竟能在这里展出。
“未来之未来——上海城市摄影数字修复展”不仅为读者带来上图馆藏老照片与相关历史文献,还邀请上戏青年学生围绕主题运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展开创作。宫佳正创作的“回声”将兰心大戏院不同时期的建筑细节与相应的戏剧、音乐作品结合,留下关于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一段段回声。
图片
上戏青年学生宫佳正创作的“回声”在上图东馆展出。施晨露摄
“自由、开放,包容性强。”这是宫佳正眼中的上海。邀请青年学生、普通市民加入历史文献的“共创”行列,在王晨敏看来,体现了古籍保护的新思路、新做法——历史文献不是“养在深闺”“束之高阁”,而是要“走出来”,见人、见物、见生活。去年10月以来,美术文献馆已举办两期素人策展活动,分别以“古籍里的色彩”和非遗盘扣为主题,秉持的同样是“共创”的理念。
身处互联网时代,积极探寻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新方式,美术文献馆在开放伊始就推出“灵境石语——VR沉浸式交互游戏”,二期项目“雪泥鸿爪”获缪斯创意奖沉浸体验类别全球金奖。
图片
王晨敏主持活动,与读者互动。
“传承、传播,这两个‘传’,是古籍修复保护的两条‘腿’。”王晨敏说。如今,上图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近30名工作人员中,不仅有古籍修复师,还有设计、策展等多方面人才。传承与传播并举,让中华优秀古籍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和文化自信的源头,在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上海,这样的未来图景,变得越来越清晰。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