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修古籍!看福建这群“图书医生”如何化糟朽为新生!

字号:T|T
2024-09-29 16:38 来源:海峡都市报
虫蛀、霉蚀、粘连、皱褶的古籍都属常见;脆化、糟朽的书页几乎一碰就能化为灰烬。但在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下,它们都能一一恢复光洁亮丽,宛若新生。
在省图四楼的特藏中心,就有这么一群成天默默与“故纸堆”为伴的“图书医生”。一本本古籍残卷,是如何在他们的手中重现往日容颜的?近日,海都记者走进省图特藏中心的修复组一探究竟。
 
救古籍于将亡,化糟朽为新生
 
“那是真正的‘故纸堆’哦。”古籍修复师,同时也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福建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林凤笑着告诉记者。
一碗浆糊,一支毛笔,将破损的纸张边缘细细地沾湿,纸质的“补丁”被镊子小心夹起,放置在破洞上。待其晾干,补丁与原纸宛若一体,不对光仔细观察,几乎看不分明。
图片
挑选与原书纸张纤维同类,或颜色纹理相近的补纸
“浆糊、补纸,都是有讲究的。”林凤碗中的浆糊,不同于一般人印象中的乳白黏稠,仅微微泛白,颜色清冽,随碗转动的液体如葡萄酒一般,微微有些挂壁,手指伸入其中也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黏度。因为按照修复原则,古籍修复的技术和材料应是可逆的,黏稠度适当的浆糊,让修复材料必要时可拆除或更换。而修复的用纸,修复师们也尽量挑选与原书纸张纤维同类,且颜色纹理相近的补纸,以最大程度保持古籍的“文物性”“资料性”和“艺术性”。
“古籍修复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修旧如旧’。不是要把书修得和新的一样,而是一种‘补救’,恢复其原有的功能,不要让它继续损坏。”因此,在每一本古籍开始修复前,都会制定一份科学详细的“修复方案”,拍摄修复照片,鉴定破损程度,准备修复材料。根据古籍不同的性质和状况,修复时间从数周到数月不等。
“这本族谱,刚拿回来的时候,书页间全是虫卵。”另一位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福建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宋丽钦,拿着正在修复的省图从民间征集的《李氏宗谱》,笑着对记者说。
图片
林凤正在修复《李氏宗谱》
由于普通藏家对书籍保存方式不正确,古籍往往有多种的损伤,虫蛀现象都很严重,“古籍修复有时就是与书虫斗争的过程”。经过精心的修复,如今她手中的古籍,除了时光带来的泛黄与虫子留下的虫洞外,早已在精心修复下“整旧如旧”。
 
医用针管、手术刀 为古籍“续命”
 
拓纹、拓色拟合的技能,只是古籍修复的冰山一角。打开修复师们的工具包,除了针线锥尺用以装帧书页,毛笔美工刀、排刷竹起子,甚至医用的针管手术刀都赫然在列。
 
图片
修复工具包内,各种工具种类繁多
“手术刀修画的时候可好使了;装裱的书画有时会产生空鼓,这时就用针管打进浆糊来修复。”林凤拿起一把马蹄刀,这是修复师们的好用工具,林凤的师傅、省图的老一辈古籍修复师庄树林1999年退休前,将它留给了林凤,这也代表着修复技艺的代代传承。
“福建省图书馆,同时也是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除了担负省内古籍的普查登记与保护工作,也是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福建传习所,负责全省古籍保护培训工作。”省图书馆特藏中心主任王超介绍,每年福建省图书馆都会举办“福建古籍修复技艺研修班”。
 
图片
一旦修复工作开始,就要全神贯注
1996年,林凤从省图采编部调到特藏部,跟随庄树林、施月英两位老修复师学习古籍修复,成为省图书馆最后通过师徒相授习得技艺的古籍修复师。随着国家对古籍修复的日益重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在福建省图书馆成立传习所,林凤、宋丽钦等目前省图资历较老的修复师都在2016年重新拜师学习。“古籍修复是一门‘三分技术,七分经验’的手艺,大家都是在工作与研修中不断学习与进步。”林凤说。
“古籍保护,不仅是只属于修复师们的故事”
“细心和热爱,缺一不可。”修复师们说。细心、耐心、坐冷板凳的恒心,换来的是亲手修好古籍所带来的无可比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支撑着代代修复师们在古籍保护的道路上持续前行。
“不过,古籍保护也并不仅是一个只属于修复师们的故事。”王超主任说。省图书馆也为市民提供文献如何保存的咨询,甚至可以将这些老物件捐赠至省图来修复、存藏。“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献无论保存在哪里,都是古籍人眼中值得珍爱的宝贝。”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