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9.14-9.20)
字号:T|T
2024-09-23 17:54 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
近日,《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要求坚持考古研学正确导向,开放各类考古研学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设计,确保研学活动安全有序,强化保障激励和规范引领。《意见》明确,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建立和发布可供考古研学的场所清单;要将考古研学纳入各级各类文物培训计划和内容,着力提升考古研学人才队伍质量;加强审核指导考古研学课程开发设计,确保内容和形式符合学术规范。考古研学活动应在具备专业素养的考古研学导师带领下进行,配备必要的安全、后勤等支持团队。
近日,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发布《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办法》包含总则、资格条件、立项管理、过程管理、经费管理、监督检查、附则等7个章节。《办法》明确,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是文物考古领域组织实施的人才创新团队培养工程,工程实施周期5年。项目择优遴选100支文物考古人才创新团队,并对创新团队开展考古综合研究、考古科技方法研究、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等予以资助。对每个创新团队开展工作支持周期不超过5年、资助额度不超过120万元。
9月17日,正值中秋佳节,各地文博场馆精心组织多彩文化活动。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举办“博物馆中邀明月 大钟寺里共此时”系列活动;南京博物院推出“月满金陵 相约南博”中秋夜游活动;郑州市文物局策划“今宵月郑圆 文博节目单”;湖北省博物馆的“礼乐学堂”,选用飞花令打开中秋“月”;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签名留言送祝福活动,教育引导人民群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以“月映三国·雅度中秋”为主题,开展拜月、雅集、趣游、潮玩等互动活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举办“月圆人团圆·青铜映千古”中秋节特别活动……众多文博场馆纷纷取消周一例行闭馆,夜间延时开放,方便观众进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9月14日,中国考古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一周年系列活动——中华文明溯源学术协作单位授牌仪式在北京举办。活动期间,“百万年人类史”专题展开展,展出泥河湾遗址群和学堂梁子遗址考古成果;中国考古博物馆举办首次考古工地视频连线活动,观众与陶寺、二里头、殷墟发掘现场的考古工作者进行对话,近距离感受考古田野工作的内容与魅力;“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专题研讨会举办,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分享中华文明溯源考古发展的最新成果。
多件文博大事获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
9月19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论坛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主题,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开幕式上发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七根流失石柱文物回归圆明园、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开放、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八达岭夜长城首次在春节期间开放等文博事件获评。“十件大事”生动体现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成果,充分反映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最新进展。
9月18日,“国之歌 民族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特展”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面向公众展出。展览由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与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沈阳市文物局)主办,分为“义勇精神 抗敌御侮”“抗日战歌 凝聚力量”“民族精神 汇成国歌”“生生不息 传承弘扬”4个部分,展出200余张图片、文物,以东北抗日义勇军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和不屈精神为基本内涵,以国歌诞生的历史地位及广泛传唱为时代脉络,全面展示国歌蕴含的深远意义,激发各界民众的爱党爱国情怀。
9月19日至20日,“河南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营”(第一期)在河南博物院举行。活动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主办,是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落实河南省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推动全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推动首批14家试点单位文化创意开发事业走深走实的具体行动。活动强调“新文创”开发的五个方向,要紧扣时代脉搏,顺应科技变革,坚持美学引领,尊重在地文化,突出开放共创。相关单位介绍近年来在文创开发方面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谋划。
近日,“伟大的茶叶之路”万里茶道专题展在蒙古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指导,湖北省博物馆、万里茶道(中国段)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蒙古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分为“茶的故乡”“茶和天下”“传承保护”等三个单元,结合中、蒙、俄三国珍贵史料与最新考察与研究成果,以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方式系统展示茶叶的生产、集散和外销三大环节,整体呈现万里茶道沿线文化遗产风貌,全面展现沿线各国文化交流的深厚底蕴与协作发展的美好前景。
9月18日,四川省文物局在成都组织召开博物馆暑期开放服务工作总结交流座谈会。会上介绍,今年暑期,四川全省共计400多家博物馆接待游客总量超过1000万人次。4地文物部门、6家博物馆及相关单位,围绕暑假期间举办展览、开展活动、安全管理、公众服务等方面作工作报告,回顾和总结暑期开放服务工作的成果与经验,交流探讨博物馆增进社会服务工作举措。会议强调,下一步各地各单位要完善工作机制,灵活应对假期新变化;要提质扩容,在提高接待能力上再下功夫;要加强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力,保障公众权益。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一周年总结大会召开
9月14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一周年总结大会召开。会议通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利用工作情况,遗产地恪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坚持保护第一,秉承传承优先,持续加强管理,稳步推进景迈山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要确保保护管理水平实现新提高,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进展,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实现新突破,村庄人居环境实现新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新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实现新跨越。
西藏
318川藏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讨会召开
9月14日,318川藏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讨会在昌都召开。会议强调,318川藏线既是一条文旅精品线路,更是一条红色之路,见证西藏和平解放、繁荣发展的伟大历程,承载“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要全面梳理川藏沿线革命文物资源底数和保存状况,做好统筹规划,加强整体保护;提升展陈质量,讲好川藏线革命故事、民族团结故事、英雄模范故事;科学设计川藏线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红色旅游线路、研学旅行线路,助力藏区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协作和部门协同,共同推进川藏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9月15日,位于乌鲁木齐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拉泊古城正式开放。乌拉泊古城是一座规模宏大、规制完整、保存较完好的古城遗址,角楼、瓮城等遗迹清晰可见。观众在这里可参观乌拉泊古城历史陈列馆,通过游览步道观赏保留较为完整的南城墙和东城门。古城历史陈列馆分山河形胜、万里同风、天山为证三个部分,向游客介绍距今1300多年古城的历史沿革,以及在疆域治理、军事防御、城建发展、屯田史和赋税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