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现代科技,国图为珍贵古籍修复探新路

字号:T|T
2024-08-23 11:56 来源:文汇报

在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室,一项为期一年、总计20册件的古籍修复项目刚刚启动,修复师们正在进行实验性修复。国家图书馆藏现存最早版本的元大德三山郡庠刻本《通志》、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以及舆图、金石拓本等重要藏品,经过此次修复将重焕新生。

这是继《永乐大典》“湖”字册等70册件国图馆藏珍贵古籍修复工作完成后,又一次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字节跳动共同发起的“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资助国图的古籍修复项目。今天下午,“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二期启动仪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图片

“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二期启动仪式

边研究边修复,不断提升古籍修复的层次

在文献修复室,记者看到,一个巨大的长桌上摆放着一册散开的《大藏经•甘珠尔》,发霉的书叶尽管已经过了初步清理,但是还有一些顽固的霉变清晰可见。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组长胡泊介绍,这部《大藏经》属于最严重的一级破损状况,包括霉变、装饰材料不同程度的受损,褪色。“我们首先把表面上浮着的黑霉进行初步清理,深层的黑霉,我们会上一些药剂,然后配合精密的仪器进行深度清理。对破损的材料,首先检测它的纤维成分、所用染料,还会摸索原本的装帧工艺,再结合监测数据进行修复。”

图片

▲正在修复中的《大藏经•甘珠尔》

在另一个工作案上,一册完全散叶状态的《通志》,也呈现着严重破损的状态,文献修复组副组长宋晶介绍,这一册《通志》除了严重的霉变,同时还因为微生物病害,导致书叶纸质受到影响,发生絮化,修复的时候,一方面要去除表面污渍,同时还要对纸张进行加固,因此修复难度比较大。

图片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副组长宋晶在修复《通志》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介绍,国家图书馆此次对20册件古籍集中修复,很多是带有探索性质的,此次修复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将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修复提供借鉴。“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修复一直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一是这些古籍所用材料比较丰富,装帧不一样,二是文字识别有难度。现在有了社会力量的资助,我们可以一边研究、一边修复。比如在项目一期修复《永乐大典》时,为了配补封皮的丝绢材料,我们用织布机研发,用一根一根的丝配补上去。这次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修复模式,推进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修复。”

“现在我们在做古文字工程、文明溯源工程,此次修复的《通志》、金石拓片等古籍,都是专家们急需研究的对象,因此我们也把这些古籍进行优先修复。”陈红彦表示,有了科技的注入,年轻修复师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背景,他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研究,让修复的成果能够更规范化、科学化,提升了整个古籍修复的层次。

面向全国征集古籍修复项目,文澜阁《四库全书》等将获修复

2021年6月,“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启动。《永乐大典》“湖”字册、《瀛环志略》《西夏文大藏经扉画》以及黄河舆图绘本、样式雷图档、碑帖拓本……国家图书馆等10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修复了104册件珍贵古籍,同时,修复师们积极开展科学分析、材料研发、模拟实验,通过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推进了古籍修复的科学化发展。

图片

▲修复后的《永乐大典》“湖”字册(资料图)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介绍,二期项目将进一步扩大支持范围,面向全国征集古籍修复项目,同时,项目还将支持民族文字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并将围绕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活化与利用等内容发起公募项目,培养和吸引更多人参与古籍保护与修复。

据统计,全国共有29家古籍收藏单位参与申报地方古籍修复项目。经专家评审,首都图书馆藏《皇朝礼器图》、浙江图书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南京图书馆藏顾炎武稿本《天下郡国利病书》、陕西省图书馆藏宋刻元补明递修本《碛砂藏》、四川省图书馆藏明洪武年间开雕的《洪武南藏》等珍贵典籍,计划纳入此次修复支持范围。这些珍贵典籍将在修复师的妙手中焕发新生。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