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7日,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互动与交流(温泉·2024)学术研讨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召开,会议旨在开阔史前考古学者的学术视野,从边疆看中原的独特视角,深刻领悟和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办。
与会代表合影
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郑州大学以及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辽宁、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市考古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郭物研究员主持。
温泉县委书记潘志宝介绍了温泉县的历史文化资源。他说,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叮铛,到现在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创举,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是人类共同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篇章。温泉县丰富的古代文物和历史遗存,为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新疆地区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文化沟通和信任的桥梁。相信文化的交流不限于学术,更能惠及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贾笑冰研究员回顾了自己在温泉县近10年的考古工作,温泉县地处欧亚草原的腹心地带,遗迹遗物在地表上肉眼可见,号称“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温泉县的考古工作对研究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地域文化变迁以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他指出,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尤为重要,文物工作者应结合文化润疆的战略,通过文化的引领,担负起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发展和繁荣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新伟研究员回顾了自己与新疆的奇妙缘分,指出文明形成的本身是一个很宏大的进程,讨论中华文明的起源,需要有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他认为,对于研究新疆在中华民族起源过程中的位置,以及从整个欧亚大陆的视角去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需要增加一些理论性的思考。青年学者到新疆后,感受到边疆地区的辽阔,感受到与内地的不同,对于开拓学术视野,加深理论思考,具有重要意义。相信这样的研讨,这样的经历,这样壮丽的山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具体研究的思考。希望大家通过这次研讨会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负责人表示,欧亚视野下的早期文化交流和互动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国际化学术课题,新疆作为东西文化交流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在新疆开展交流互动的研究,更有学术优势和现实意义。国家文物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治疆方略,支持自治区文物局协同国内十余家科研单位和高校共同推进新疆的考古工作。通过考古工作,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和多种宗教并存的一个地区,有助于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对新一轮的新疆考古工作提出三点工作建议。一要重视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工作。力争在三年内推出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报告,让更多人了解到新疆考古工作的新进展,让更多的学者能够参与到学术讨论中。二要重视学术研究。在田野考古工作中树立课题意识和学术意识,重视科技考古等多学科的合作,尤其要重视历史、文献、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研究,不仅关注考古发现,更要注重研究阐释,解读考古发现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鼓励大家交流思想认识,凝聚共识,让新疆的考古研究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三要关注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考古发掘只是文物工作的第一步,希望各级地方政府夯实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加大支持和指导力度,更好地发挥文物在文化润疆、旅游兴疆中的战略作用。
主旨演讲部分,李新伟分享了欧亚视野下的中国早期文明进程的研究。他指出,中华文明融多元为一体,绵延不绝五千多年,特质鲜明。他从文化史和“中国式”文明形成道路的视角,对中国考古学世界性的实践和思考进行回顾,通过分析东西对峙和“最初的中国”的形成,指出东西方文化交流对于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 “中国式”文明形成道路的解读,强调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史前基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建军副研究馆员作了《古从何时——新疆史前考古发现与中原的文化交流》的主旨演讲,他从文献的角度引入对新疆历史的研究,对新疆考古学发展史进行介绍,认为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是新疆工作的真正开始。通过介绍新疆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通天洞遗址,认为新疆的大部分细石器应该受到华北地区细石器技术的影响。彩陶之路的提出对于研究早期中西文化的交流至关重要。通过对新疆地区史前考古发现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进行解读,指出新疆作为欧亚大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之地,其万年的文化交流史,是延绵不断的。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辛中华研究馆员系统介绍了四川地区的重要考古新发现,指出四川地区的考古发现为实证百万年人类史,推进长江上游与青藏高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研究,丰富一万年文化史,完善四川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构建,深化四川盆地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研究等提供重要资料。同时,他认为未来的工作应加强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南北早期文化互动和人类迁徙,并关注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圈的研究。
圆桌研讨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鹏副研究员汇报了青铜时代的东西文化联系。他对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器在欧亚大陆的传播,以及欧亚草原与中国北方乃至长江流域古代文化之间的交流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列举奥库涅夫文化与石峁文化艺术之间的相似性,体现出公元前三千纪末、二千纪初,南西伯利亚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与中国北方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交流。他推测此次文化交流可能对中国早期的冶金技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同的经济模式所导致的草原人群自西向东的流动、黄河流域居民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缺乏中国北方除黍、粟类作物之外的其他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与阿尔泰及更遥远的欧亚大草原交流互动的证据。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杨谊时研究馆员汇报了河西走廊史前东西方交流过程及其影响。他从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演进、年代与互动以及生业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黄土高原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因素存在波浪式西渐的趋势。在河西走廊,东风西渐的主要有粟黍作物、猪狗、彩陶等,西物东传的主要有麦类作物、马牛羊、冶金技术、土坯建筑技术、权杖等。河西走廊地区史前生业模式变迁过程,经历了粟黍农业到粟黍麦类混合农业的发展阶段。从农作物传播的视角,认为欧亚大陆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对河西走廊文化演化和生业模式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河西走廊史前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从黄土高原地区波浪式推进,进一步西进影响到东疆地区,北上对阿拉善高原,南下对河湟谷地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冬冬助理研究员以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史前墓葬为例,对史前六千年的不平等现象进行研究。他认为早在公元前7000 年至5000 年的狩猎和采集社会就出现了严重的不平等,农业只是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史前社会物质财富不平等与政治权力、仪式性权力、社会组织形态、生计方式和冲突(包括战争)的关系表现为在渔猎采集或者初级农业的村庄,政治权力的财富属性似乎弱于其在酋邦和国家形态下的财富属性。与国家相比,酋邦社会的政治权力财富属性似乎更为显著。国家形态下,将政治权力和仪式性权力结合在一起的个人往往拥有最多的财富。酋邦和国家人口和总体财富较多,政治、经济和礼仪权力结构制度化。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从渔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墓葬财富有增强趋势,但是差异并不显著。有确定冲突证据的社会的财富不平等程度要高于没有冲突证据的社会。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良智副研究馆员汇报了从玉器新发现再论肖家屋脊文化和石峁文化的上层交流。他介绍了肖家屋脊文化时期主要遗址的玉器新发现,通过对下葬过程、碎玉葬习俗、燎祭现象等进行研究,认为肖家屋脊文化的玉料非本地所有,用玉习俗也非传统。并对肖家屋脊文化与石峁文化玉器交流的既往认识进行了总结,认为要了解两地的关系,首先应夯实基础研究,弄清楚年代问题,进而讨论玉器的兴衰过程,以及同山东龙山、禹州瓦店、石峁、陶寺玉器的关系。社会复杂程度深刻影响文化传播,复杂程度高的社会主动吸收融合周边社会的先进因素。石峁社会的复杂程度似乎高于肖家屋脊社会,肖家屋脊的文化母题纹样出现在山东、陕北,应是后者的主动吸收,而肖家屋脊出现的白陶鬶、牙璋等属于被动接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孙宇峰助理研究员汇报了泛欧亚地区的饮食传统与早期谷物传播的研究。他从饮食传统、耕作制度、劳动与社会组织及仪式、象征与宗教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饮食传统存在粒型的东西之别,西南亚为磨烤传统,为大籽粒,富含麸质;东亚地区为蒸煮传统,为小籽粒,粘性,并对早期谷物的传播进行了介绍。
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一级教授赵辉先生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学术总结。
赵辉指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国际视野非常有必要。就考古研究层面来讲,解决中国考古学自身的问题,要把中国考古学放在世界文明的背景中去考量。中国考古学自诞生起,就有全球的视野。比如在新疆和甘青地区讨论敦煌、佛教东传和丝绸之路等学术问题。近些年,我们在东北地区的考古研究,除了关注与华北地区的文化关系外,还将其作为整个东北亚的一部分进行研究。所以,我们的考古研究不只是看中原,而是要把整个中国放在一个大的文化体系当中,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大视野,我们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
在更大的层面,中国的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但是中国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不一样。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应该如何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得建立一个不同文明之间比较的研究角度。
今天开展的欧亚视野下早期互动与交流学术会议,有利于我们对世界文明进行比较研究,了解不同文明和地区的历史逻辑,认清自身的历史。中国之所以是中国,既有传统意义也有现实意义,还有社会意义。希望就寄托在年轻学者身上。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参观考察了呼斯塔遗址、阿敦乔鲁遗址以及温泉县博物馆,并对两处遗址的重要发现和博物馆陈列展开讨论。
呼斯塔遗址现场交流
阿敦乔鲁遗址现场交流
参观温泉县博物馆
“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互动与交流学术研讨会(温泉·2024)”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为年轻学者搭建学术交流互动、开拓学术视野的平台。本次会议是继史前陶器:技术与社会(屈家岭·2018)、早期文化交流:路径与社会(临洮·2019)、聚落与社会:新实践与新思考(神木·2020)、百年之际:问题与探索(澧县·2022)、何以中原:区系类型的反思(尚义·2023)之后的第六次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