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主旨发言摘要

字号:T|T
2024-08-21 11:36 来源:国家文物局
8月19日,“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开幕。与会专家聚焦“助推‘丝路文化’交流,筑梦‘一带一路’建设”主题,围绕石窟寺保护理念与技术、石窟寺考古与价值阐释、石窟寺管理与能力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助推“丝路文化”交流走深走实。

现采撷部分论坛主旨发言,以飨读者。 

从敦煌到故宫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展望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

王旭东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贸易交流通道上的历史见证,更是佛教艺术的璀璨明珠。历经千年,依旧散发着令人震撼的美。而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以其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和故宫文物资源禀赋各具特色,也秉承了同样的保护理念。两处遗产地的保护者们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文件与国内法规为依据,以延续遗产价值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为目标,以价值保护为核心,以完善的管理机制为保障,以保护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合作共享为途径,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为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而积极探索实践。

展望未来,故宫将继续坚持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遗产价值的挖掘与阐释;持续开展保护机制体制改革,建构适应保护需求的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加大科技投入以推进基础和应用研究,逐步完善技术创新平台与质量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共享;持续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各类文物保护管理人才,建设创新团队,确保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多元价值的石窟寺遗址保护研究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 宋新潮

石窟寺由印度传入中国,是儒释道三教文化融合的体现。近年来,石窟寺保护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9年8月和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考察了甘肃敦煌莫高窟和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作出重要指示。

在世界遗产的石窟寺门类中,我国石窟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石窟寺的选址建造,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环境观及对“依山傍水、负阴抱阳”格局的理解。石窟寺遗址的窟龛及造像与自然山川、寺院建筑相互交融,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同时石窟寺遗址也是信仰与文化相关联的场所。我国学者从建筑、考古、艺术等视角关注石窟寺遗址。国外探险家和学者针对中国石窟寺也开展了学术调查,激发了世界对石窟寺的认知和中国对石窟寺保护的重视,并引领了艺术史、宗教史中壁画研究的思潮。随着石窟寺遗址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对其多元价值的研究逐渐深入,未来石窟寺遗址研究还需高度重视文化景观价值保护和研究、重视石窟寺群的联系和中小石窟寺的保护,多维度展示石窟寺遗址价值,让每一处石窟寺都“活”起来。 

生物建造——文物修复与保护新策略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 刘汉龙 

目前,石窟寺文物存在开裂剥落、结构失稳等病害,对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构成一定威胁。针对上述病害的现有保护材料存在可溶盐多、强度较低、老化变色等不足,可能给文物造成新的保护性破坏,迫切需要开发和推广相容性好、耐候性强、绿色的文物保护修复新材料和新技术。

新兴的微生物岩土工程是将微生物矿化过程应用于岩土工程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中对提高土体强度、渗透性等基本性能具有显著的作用。该技术在地基加固、风沙治理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这一技术也受到岩土文物保护相关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

基于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我们团队提出了石质文物的补配修复方法和可移动文物(如陶器、骨、角蛋白文物)的粘接修复方法。通过大量的宏观和微观实验,验证了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对石质文物、土遗址和可移动文物等修复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且具有兼容性好、强度高、耐候性强、绿色环保等优势。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大足石刻和红井纪念碑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基于微生物矿化的加固技术将为岩土类文物及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一种新思路。 

中国石窟寺保护成就与思考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凌明 

中国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历程反映了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科技保护的进步。1950年至2024年,中国石窟保护历经70余年发展历程,从初步的调查阶段到科技创新的深入应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保护理念。中国石窟寺保护的历史成就,主要涵盖了四大石窟的保护加固工程、环境清理与除险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研究。当前,石窟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科技创新机遇,石窟保护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石窟保护的方向包括深化国际合作、推动科技赋能、加强人才培养以及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通过这些提升和进步,实现石窟寺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管理

敦煌研究院院长 苏伯民

多年来,敦煌石窟不断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实施保护工程等一系列举措,石窟寺保存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

敦煌研究院依托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逐步总结形成了古代壁画彩塑、石窟寺崖体及土遗址保护加固、石窟监测预警、文物数字化及文物安消防等成套关键技术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敦煌研究院管辖的六处石窟寺的日常保护管理,并推广应用于16个省(区、市)的20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敦煌经验和有力支持。同时,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国内外举办30多场数字化展览,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游客参观模式,有效缓解了旅游开放和文物保护间的矛盾,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借鉴思路。

多年的实践证明,保护是做好石窟寺工作的基础,也是石窟寺传承利用的根本保障。未来,敦煌研究院将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完善保护技术体系,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断贡献敦煌智慧。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