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考古’学术交流会·2024师宗——以西南夷考古为中心”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召开,《师宗大园子墓地》一书同期首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国内30余家科研院所、文博机构和高校近50名考古、文博、文保、历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云集师宗,围绕考古学视野下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考古发现与研究、师宗大园子墓地及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秦汉至明清时期其他相关考古发现和研究等主题进行深入学术交流。
“统一多民族国家考古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1年这2000多年间,历朝历代为对象的考古发掘研究。”开幕式致辞上,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云翔研究员首先对“什么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考古?”以及“为什么要提出统一多民族国家考古”这个命题进行阐释。随后,白云翔就如何开展和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考古的问题,从坚持田野考古为基础、坚持考古学资料与文献史料有机结合、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坚持实证与阐释并重等方面展开讨论。他建议,在学科布局和实践中注意横向断代考古与纵向专题考古、中原地区考古与边远地区考古,区域性研究与整体性研究,专题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等四个方面。
“西南夷”是战国秦汉时期分布于今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一带的诸多少数民族的统称,因地处巴蜀以西、以南而得名。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中进程中,西南夷诸族群创造了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古代文明。近年来,该地区考古不断取得重要成果。有关西南夷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对认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揭示我国西南地区古代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考察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交通和对外交流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考古来说,西南考古尤其重要。我们可以从西南地区古代文化的复杂多样与融合统一两个方面来看待其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施劲松表示。
大会主旨发言期间,6位考古工作者分别汇报了相关领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勇介绍了师宗大园子墓地的发掘收获。师宗大园子墓地是一个“积土成堆”的古代墓葬遗存,面积约7000平方米。杨勇介绍,大园子墓地在墓制、葬俗和随葬品方面都具有较显著的地方特色,同时与周邻及外部的很多文化又存在各种联系。根据文献记载,推测其或与西南夷中的漏卧这一族群有关。师宗大园子墓地的发掘填补了西南夷考古的一个重要地域空白,对完善和研究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文化的谱系、探索当时滇东高原及滇黔桂三省区交汇地带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族群构成和分布等,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介绍,师宗县顺应全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热潮,科学规划,以漏卧古国及师宗大园子墓地青铜文化为核心,将文物保护与农业、旅游相结合,对师宗大园子墓地考古成果进行科学活化利用,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师宗历史文化,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