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实践团队研发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用AI助力非遗传承

字号:T|T
2024-08-19 17:11 来源:文汇报

图片

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页面展示

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并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其当下传承面临困境。今年暑期,华东师范大学一支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云南丽江,联合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依托语言文字基础理论与多种人工智能技术,成功研发并发布了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

该系统以东巴文字理论研究为支撑,基于东巴文化研究院提供的大量图像和语音数据,综合采用图像处理、深度学习、大模型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初步实现了东巴典籍的智能识别与诵读功能。“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的成功研发,是智能教育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一次有力支持。系统为东巴文字的识别、翻译与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加速这一古老文字的深层含义得以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解读和传播。”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周爱民说。

东巴文是纳西族的独特文字,拥有1400多单字。字符的多样性和非标准化等特点使得它的数字化之路复杂且充满挑战。周爱民回忆,2021年11月,应周青老师邀请,他第一次访问丽江。“亲身体验到灿烂的纳西族文化以及面临失传的东巴文字,我深刻体会到保护并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随后的三年里,华东师范大学与丽江师范学院深度合作,协同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共同研发出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编写了面向青少年和对东巴象形文字感兴趣的读者的《东巴文象形文字读本》,并开发了一系列东巴文传承教育课程。《东巴文象形文字读本》系列书籍和东巴文传承教育系列课程则助力东巴文在丽江当地中小学和丽江师范学院中进行传播和教学,为东巴文化的传承与普及搭建了桥梁。这些教材和课程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学习东巴文的便捷途径,也为东巴文化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暑期,实践团队还围绕前期开发的《东巴文象形文字读本》和《东巴文传承教育课程》在当地小学开展实地授课,调研了新形态教材在课堂中的应用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课程和教材的后续完善与发展。实践团队还开展多次主题分享和学术研讨等活动,深入调研多个东巴文化场馆。

“教育+AI,并非简单的加法,而是激发几何级数的增长。它象征着教育领域的深度革新,将人工智能的强大能力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传统学习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周爱民表示,本次社会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它不仅展示了智能教育学科的优势,更昭示了科技创新在推动文化传承中的巨大潜力。

“希望能够运用自己所学,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贾博文说,“青年要到新天地中历练成长,计算机专业学子更是肩负着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们要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对口支援建设,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今年6月,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丽江师范学院。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与丽江师范学院从科学研究、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探索协同提质工作新范式,携手共促地方院校培养能力提升。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