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当一批批藏书散落地摊,藏书人有这样的思考~

字号:T|T
2024-07-30 16:45 来源:藏书报
图片

文|天津 罗文华

常逛旧书摊,总是遇到一批又一批的藏书,连同手稿、书信忽然哗啦啦地出现在书摊上,便知道一位又一位的文化名人已经离开,他们的遗物被他们的家人处理了。喜欢逛书摊的中年朋友们看到这种情景,总是不禁发出一声感叹,替逝去的文化名人们惋惜:他们一辈子珍惜的藏书就这样散掉了。
都知道我与旧书店的老板熟络,前些年曾有几位文化老人打电话委托我联系旧书店,帮助他们将部分藏书收走。但那时旧书业已经流通缓慢,很少有书店老板肯上门收书。记得我的一位老领导想卖掉自己的藏书,在电话里介绍他的这批书很有价值,说得我都想把他的藏书买下一部分,但考虑我也没地方放,只好作罢。

前几年单位搬迁,当时我办公室里有几千册藏书,因为家里空间已满,新的办公室空间十分有限,所以这些书除了让几位同事和朋友尽可能地挑走一些外,其余大部分只好放弃了。大概也与自己感觉老之将至有关,从此不仅对藏书,而且对任何事物都愈发看得淡了。

我家是唯一同时具有“天津市十大藏书家”与首届全国“书香之家”两个荣誉的家庭,多年来被媒体和社会上视为藏书而且爱书的模范。但是这些年来,我也开始陆续将家里存的一些用处不大的书刊清理掉。我的原则是只送不卖,所以对待那些被我“请”走的朋友赠我的签名本上的签名,从不涂掉或撕掉。
 

图片

作者罗文华(左)与其子罗丹在旧书摊淘书

我也曾多次叫来小区里做卫生的师傅,让他把每次上千斤的书刊拉走。师傅很是高兴,但又像是在无意间的闲聊中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对面楼里住着一位教授,也是把自己不要的图书让这位师傅拉走,但还给了师傅三百块钱。可能是因为他住的楼层较高,补贴给师傅一些爬楼搬运费吧。

藏书,确是一件烦心事。尤其是身后藏书归于何处,成为每一个藏书人的终极思考。留给儿女,儿女读书者有几,且他们的喜好准能与你一致?扫地出门卖废品,真能心甘情愿?捐给相关机构,书得有价值,否则有可能得不到重视。

也有藏书人未雨绸缪,生前就开始张罗藏书的身后事,但结果也并不如意。例如巴金先生从1981年起就开始一车一车地往外捐书,把这视为自己的身后事。不曾想若干年后,京城旧书摊上却惊现若干本印有“巴金藏书”的旧杂志。这在当年引发舆论哗然,却不知彼时尚住在医院的巴老是否获悉。

这些年我也接受过一些文化老人的赠书。如去年以88岁高龄去世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金梅先生,现仍健在的99岁高龄的著名天津文史专家杨大辛先生,皆曾多次赠书给我。在我看来,这些藏书的情感含量和纪念意义要远远高于它们的阅读价值。

去年,曾有一张旧书堆成小山的图片在网络流传。有人说,书的主人是某高校的教授,他去世后藏书被当作废品贱卖。后来又有报道澄清,这些书的主人生前是一名资深的宗教研究者,去世时已经95岁。老人一生爱书,收藏的图书大约在万本。老人去世后,家人对他收藏的书籍进行了分类整理,儿孙们留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其余的联系旧书商售出,没有当作废品贱卖。对于一位地位并非显赫的文化人来说,这样的结局已经很不错了。

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只能有一些藏书家的藏书可以上拍卖会;多数人放弃的藏书可能会被直接送到废品站,继而化作纸浆;而能够进入旧书店或旧书摊的藏书,被有眼力的书商重新预见其价值,有机会在二手市场寻找新的主人,实是其原藏书者的幸运。因此,那些喜欢逛书摊的朋友们也没必要替逝去的文化老人们惋惜,因为读过即受益,经年藏过即有缘。书落地摊寻常事,何去何从且由他。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