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7.6-7.12)

字号:T|T
2024-07-15 16:15 来源:国家文物局

有关部门发布关于做好铁路、国防工业领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近日,国铁集团、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做好铁路领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强化政治引领,深刻领会文物普查工作重要意义;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协调顺畅的普查合作机制;深化部门合作,提升铁路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注重价值阐释,推动铁路文物有效利用;加强普查宣传,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国家文物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关于做好国防工业领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物普查工作;加强协作,合力推进文物普查;保护第一,矢志坚守文物安全底线;挖掘价值,全面提升展示利用水平;落实责任,安排专人对接普查工作。

 

 

 

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

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城市考古重要成果,发布4项考古最新进展。绍兴稽中遗址发现越国与汉代建筑基址,发现两汉高等级官署建筑,是两汉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盐城沙井头遗址等一系列盐业考古发现,对研究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的管理,以及不同时期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开封景龙门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为认识北宋东京城结构布局、建筑制度提供重要实证。淮安庆城门遗址、新路遗址、板闸镇遗址3处考古新发现反映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市镇发展、人地关系演变与河道治理与变迁的历史。

 

 

 

北京

 

《首都考古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印发

 

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印发《首都考古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计划》明确,将施行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将考古报告等代表性成果作为职称评价重要参考依据。完善考古设备支撑,推进建设考古研究基地、永久考古工作站、考古标本库房和实验室。扩大人才引进范畴,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实现精准引进,在一定范围内,将放宽职称、年龄、岗位等限制。创新与首都高校联合培养机制,定向培养考古人员。“定制式”打造考古领军人才,“师徒式”培养考古骨干人才,“多元化”培育考古青年人才。

 

 

石峡关长城生态警务站挂牌成立

 

近日,石峡关长城生态警务站在北京市延庆区石峡关长城脚下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北京市首个生态警务站。公安机关将通过发动群防群治力量,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勤联动,履行好文物保护、生态保护、森林防火及服务群众等职责任务。该站配备的生态警长将利用生态保护等专业知识,围绕石峡关长城文物保护及景区周边生态旅游安全,担负起宣传、发动、守护、管控及服务职责。下一步,延庆公安分局将整合各方资源,建立部门联合、隐患联治、执法联动机制,切实推进长城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山西

 

古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工作站成立

 

7月11日,古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工作站在太原揭牌成立。工作站的成立,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方式解决古建保护难题。山西现存古建筑28027处,门类齐全、序列完整、样式繁多,在精细化勘察、营造技艺复原、结构加固以及壁画彩塑保护技术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重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工作站将以联合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为纽带,以人才队伍培养为支撑,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体系。

 

 

 

 

上海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暨上海杨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建设工作研讨会召开

7月12日,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暨上海杨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建设工作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提出,近年来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理论创见、实践创造和政策创新持续涌现。要以新发展理念的融会贯通、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担当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更大成效,进一步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通过文物保护利用创新,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要更加注重各类文物应保尽保,全体人民共建共享,保护、管理、研究、利用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共进,扩大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浙江

2024“丝绸之路周”举办

近日,2024“丝绸之路周”活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承办,主题为“丝路连天下 文明耀古今”,邀请法国为主宾国,以陕西省为主宾省,推出主题配套展览“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18世纪的里昂:启蒙时代丝绸之都的繁荣”,开展博物馆促进设计高等教育中法双边学术交流,举办“遗产点亮丝路”直播接力等线上活动、“浙里长安”丝路文化研学等线下教育活动。

 

 

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揭牌启用

7月8日,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揭牌启用。现场成立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学术委员会,并与浙江大学、河海大学签订联合实验室战略合作协议。新建实验室由7个分室组成,包含土遗址建造工艺、土遗址修复、模型模拟、生物、化学、检测分析、综合实验室等。大型仪器设备主要有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PCR扩增仪、人工气候箱、核酸电泳及成像系统等。实验室的启用代表着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分中心进入实体化运作,为良渚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进一步整合各个科研院校的专业资源开辟新渠道。

 

 

 

江西

 

“革命文物跨文化传播”学术会议召开

7月6日,“革命文物跨文化传播”学术会议在南昌召开。会议由江西师范大学和井冈山管理局共同主办,围绕“革命文物跨文化传播”主题展开,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革命文物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有效提升革命文物跨文化传播效能,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来自全国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革命文物传播现状、传播媒介、传播场景、对外传播、跨文化传播等方面展开研讨,探索更多更好更优的革命文物传播应用新场景、新路径。

 

 

山东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

7月10日至11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办。本届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论坛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主题,举办主旨演讲、高端访谈、分议题对话会、平行论坛等20余项活动,启动国际知名学者“齐鲁访学”计划、国际青少年“研学山东”计划,发布《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共识》。7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孔子故里,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尼山声音”、贡献智慧力量。

 

 

 

河南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申报管理办法(试行)》印发

近日,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河南省文物局印发《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申报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试行)》明确,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物质载体和空间环境需要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存完好。历史文化名镇需现存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总建筑面积不小于4000平方米。历史文化名村现存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总建筑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

 

 

 

湖北

 

大悟城关发现一处西周时期遗址

7月9日,湖北省“四普”督导组专家在大悟城关镇太公潭开展田野文物调查时发现一处墩台遗址,上面散落着大量陶鬲、陶罐、板瓦残片,部分陶片为绳纹、呈砂红色,是泥质红陶,专家判定这是一处从西周延续到战国时期的遗址。此前大悟已发现吕王城遗址、土城遗址、四姑墩遗址等,最早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该遗址的发现证实该地区在西周时期处于周王朝的统治之下,属于周王朝主流文化统治下的区域文化类型,有地方文化特色,也与淮河流域文化有交流。

 

 

 

广东

 

移动数字技术助力保护和利用开平碉楼

近日,开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开平市博物馆等联合打造“开平碉楼数字化展示平台”。该平台以碉楼文化遗产为依托,集展示、传播、管理与利用于一体,通过倾斜摄影航拍和实景三维空间采集设备,从空地两种角度对5处建筑群进行无人机摄影采集,再做高精度数字化三维数据建模,推动实地景点全面智能化升级,系统性呈现开平碉楼全貌,为历史建筑修缮与活化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智档案。公众只需点击相应模块,便可近距离欣赏建筑之美,还可通过VR沉浸式体验碉楼内部场景,感受开平碉楼的独特魅力。

 

 

 

广西

 

《北海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印发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北海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以加强北海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办法》要求,广西各地应定期组织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对普查中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依法予以认定。《办法》明确,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应当坚持社会效益优先,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文物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

 

 

 

海南

三亚市文物局挂牌成立

 

7月9日,三亚市文物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三亚文物事业发展步入新阶段。近年来,三亚积极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完善文物三防工作,坚持文物高效治理,推进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市博物馆展陈与运营管理建设,深化文物价值阐释,促进文物有效利用。三亚市文物局将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不断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深化文旅融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软实力,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为三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活力动力。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