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 打造“故宫零废弃”绿色影响力

字号:T|T
2024-07-08 15:41 来源:国家文物局

“解锁故宫特殊打卡点‘花鸟卷’!第一次知道什么是生态堆肥花坛,没想到居然是在故宫里,长知识了!”小红书上,一个趁着五一假期来北京旅游的网友兴奋地发出了一组图片,图中茂盛的绿植里,写着“蚯蚓塔”“昆虫屋”的红房子清晰可见。荷叶盛开的水槽边,几只小鸟正在休息、喝水。

 

 

生态堆肥花坛的生物效应

 

如果是常来故宫的观众,一定会发现,这几年故宫和以前有点不一样了:路上垃圾桶的数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色调雅致、信息明了的分类垃圾桶。文创店里纪念品的种类多了,制作材料竟是故宫的落叶与回收的一次性塑料瓶……这些不知不觉中的变化,都暗示着——在这座拥有六百年历史、交织传统与现代的故宫博物院里,一场关于“零废弃”的探索正悄然展开。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建立科学的废弃物管理体系

博物馆是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公众教育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推动了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要求与“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构成了博物馆等文博、文旅单位在新时代下的高质量发展逻辑之一,即不仅要保护文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同步肩负助力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公众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使命。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一直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可谓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也正因如此,故宫必须要应对巨大观众流量所带来的废弃物管理问题。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一直在积极探索建设国际领先的零废弃博物馆。2020年1月,故宫博物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启动“故宫零废弃”项目,旨在围绕“零废弃办公”和“零废弃游览”两大方向,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原则,采用科学精细的废弃物管理方式,对故宫博物院进行废弃物合理管理;同时发挥博物馆的影响力优势,倡导更多观众及社会公众关注并响应气候变化行动。

如今,四年过去,“故宫零废弃”项目已经颇见成效。

在对废弃物的有效管理上,从院内垃圾桶的重新布局与减量、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到资源回收中心的建立,故宫博物院逐步形成了一套因地制宜、切实有效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和严谨的实施流程。

 

 

故宫分类垃圾桶

 

“通过环境行为学调研分析和数据化呈现不同空间、时间维度下的观众游览动线,我们会了解到观众会在哪些地方停留和休憩较长时间,并根据数据在这些地方重新布置垃圾桶点位,方便观众投放废弃物。”故宫零废弃项目组成员表示,经过重新布点后,故宫博物院开放区的垃圾桶数量由310组减少到110组,且新设的垃圾桶详细分为四大类七小类,既是对遗产地风貌的保护,也方便资源回收中心逐类对接专业垃圾回收渠道,提升垃圾分类效率和院内美观度。

那么,绿化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又该怎么处理呢?故宫博物院给出的答案是“在地资源化处理”。细心的观众们在故宫博物院中游览时,会在箭亭广场花坛发现放置在红墙下的堆肥箱。据介绍,这样的堆肥箱在故宫博物院以及北园区里有40个,截至2023年底,它们累计消纳了园林绿化垃圾54.5吨,产出堆肥土壤改良剂19.9吨。这些改良剂则会被用于院内园林绿植的土壤优化,实现资源的自循环。

 

 

堆肥箱

 

废弃物管理既要“治”也要“防”。在对已经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管理的同时,故宫博物院还会从减少运营资源的源头消耗入手,在能源管理体系监督审核、无纸化办公、节水节电、以智慧供热可视化平台提高供热使用效率、建构古建筑科学保护管理机制以减少维护消耗等方面进行大量工作。

一整套“组合拳”下来,在短短几年内,故宫博物院对自身能源使用和废弃物产生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如今,各大社交平台上对故宫博物院的参观评价里,“干净”成了高频词汇。走在故宫博物馆中的观众们即便没有注意到那些隐藏在角落中的细节变化,也一定可以感受到这片古老宫殿的清新与整洁。这种良好的体验背后,正是故宫博物院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

挖掘古人的生态智慧

融合绿色理念与遗产保护

在故宫博物院,“零废弃”并非只是一个关乎运营管理的事情,它还具有极大的文化创意空间。

从馆藏中挖掘文创灵感是故宫博物院的一贯传统。近些年,故宫博物院开发了许多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又符合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

“零废弃”理念与中国古人“敬天惜物”的智慧一脉传承,为能更好地实现公众倡导,故宫博物院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以多种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寓于文化遗产中的丰富环保智慧和生态美学。

除了生态堆肥花坛景观“花鸟卷”等线下装置,故宫博物院还对藏品进行深入研究与梳理,向观众“云端”展示许多馆藏文物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例如令许多观众感兴趣的“桐荫仕女图玉山子”玉雕,其底部有诗文曰“无弃物”,表明此器为剩料琢制而成。在过去,这种珍贵的文物非线下而不得见,且即便参观,若无指引,也难以发现如此细节。今天,在数字文物库等数字技术成果的加持之下,故宫博物院得以让珍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具针对性地阐释顺应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文化价值观,给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学习体验。

 

 

塑料瓶制成的环保文创

 

“快看,这丝巾居然是用塑料瓶做的,我要拍下来给家里人看看!”故宫博物院的文创店里,几个年轻学生正拿着一条中国风丝巾讨论。细细研究包装说明后,他们惊奇地发现,这条丝巾的“前世”竟是3个回收塑料瓶。

这正是故宫博物院结合绿色低碳、环保再生和循环经济的先锋设计理念所设计开发的环保文创品之一。用发酵原料编织的手环,用回收的废弃塑料瓶生产的眼罩,用苹果皮制成的背包……这种“变废为宝”的环保文创产品已有33款之多。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6月至2024年1月,已有60322只塑料瓶化身成为故宫环保文创产品,相当于减少1.72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些文创品不仅满足了公众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丰富了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品类,更潜移默化地引导更多公众接触、接受循环经济文创品,让“零废弃”以更兼具时尚与实用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

拓展多元传播方式

推动广泛公众的意识转变

“大高玄殿的瓦片很多都是来自其他建筑的剩余瓦片,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具备节约物资、重复使用旧物的理念。”2023年10月,人们可以在故宫博物院看到一些特别的青少年参观队伍,他们的讲解员讲述的不是传统介绍内容,而是故宫博物院中各种关于“零废弃”的轶事与历史。新颖的主题吸引了许多路过的观众驻足旁听。

这是“故宫零废弃”项目的一项重要环节——将院内职工、导游、观众、青少年等各圈层群体都纳入“零废弃”理念的倡导范围,从而形成广泛的参与网络。

 

 

“零废弃游览”青少年生物多样性学习活动(2023年)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一方面推行“零废弃办公”,鼓励广大职工参与到故宫零废弃建设中,一方面开展了大量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活动,包括举行各种线上线下同步联动的主题活动,设计供观众深度探索的“零废弃”主题参观路线,为故宫志愿者、导游、讲解员进行“零废弃”宣教内容培训开发《“故宫零废弃”导游行动指南》,为观众配备“零废弃导览”学习手册,为北京市89所学校约6000位学生进行零废弃主题的直播授课等。众多活动在全网各类媒体上被累计报道超5000条,“故宫零废弃”“在故宫邂逅灵动飞羽”“在故宫邂逅古文字”等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8亿次,累计曝光量超过7.5亿次,收获极大的网络关注。

 

 

职工共建零废弃花园(2023年)

 

据介绍, “故宫零废弃”项目四年来已直接带动约3000位故宫工作人员、4万名导游、2100万人次观众和1.58亿人次公众加入到共建行动中。

 

 

“故宫零废弃”项目亮相联合国气候大会

 

随着项目不断深入,如今,故宫博物院已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累计超过260位重要的国际、国内嘉宾走进故宫进行探讨实践经验。“故宫零废弃”项目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中国角边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及重要媒体平台,为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零废弃”项目获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未来,故宫博物院将继续深化和拓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最大化发挥自身文化优势,激发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关注和广泛参与,点亮世界遗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华夏之光。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