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首页
本馆简介
文博动态
文物保护
博物馆活动
信息公开
陈列宣教
政策法规
胡玉清|她用行动告诉你,什么才是古籍修复师的“舒适圈”
字号:
T
|
T
2024-06-20 15:24 来源:古籍保护
胡玉清,国家图书馆退休古籍修复专家,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30 余年,曾参加国家图书馆馆藏《永乐大典》、西夏文献、敦煌遗书、西域文献等重要馆藏文献的修复工作,任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浙江传习所、山西传习所、孔子博物馆传习所导师。
修复师的“舒适圈”
吕晓芳(北京大学图书馆
)
提到胡老师,绕不过去的评价就是“活儿细”。我虽自认为干活不算太糙,但胡老师仍常常拓宽我对于“细”的认知。比如毛茬的方向和长短。“补纸的毛茬就这么支棱着,好看吗?”胡老师代表性的“手撕毛条儿大法”,就是源于干裁没有毛茬,而湿裁毛茬又太长。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细外有细,细到什么程度算是个头呢?
“活儿细”的尽头是舒服
过于追求细节的人往往容易迷失在细节里,枉顾全局,甚至执拗僵硬。而当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胡老师修复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西域文书的时候,这样的顾虑烟消云散。考虑到西域文书除文字内容价值之外,更具有文物的多元研究价值,胡老师采用的是最少干预法。比如对于缺损的部位尽可能只用薄皮纸加固,只要确保未来保存、利用过程中是稳定安全的,就不强求补全。
十多年前在国家图书馆修复西域文书时,胡老师遇到一件虫蛀呈网状的残片,局部修补已不可能,于是选择用透明度好的马尼拉麻在背面固定,四周镶接皮纸,皮纸搭接在马尼拉麻的边缘。这是在修复过程中偶然产生的想法,实践后效果比较满意,既方便了研究者阅览持拿,又避免了镶纸直接搭接在文书上对脆弱文书造成的负担。这一方法后来在首都图书馆宝钞修复、孔子博物馆钱票修复时继续改良,到近两年修复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西域文书时愈加成熟,根据文书的不同状况发展出了“开窗镶”等系列方法。
我常常觉得胡老师是一位朴素的现代修复理念践行者。之所以说“朴素”,她并不是被强行灌输了诸如修旧如旧、最少干预等现代修复理念,而是更多源于常年经验积累和不断思考,让她往往从修复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采取真正对书、对纸有益的措施,尤其不会把修复对象作为炫技的工具。转换成胡老师的语言就是:“这样修,书舒不舒服?纸舒不舒服?”比如,一定要特别平吗?强行把它压得那么平有什么意义?
回到开始,活儿细到什么程度算是个头呢?好像还是舒服为止。这舒服又是个什么标准?不是生搬硬套的一毫米或两毫米,不只是简单粗暴的书平口正,是让纸以其自在的方式存在,是观感触感的愉悦,再进一步说就是,当你看到了,绞尽脑汁想来想去,就是两个字:舒服。
“不柔软外壳”下是真诚自在
说完了活儿,再来说说人。胡老师是一个有着很多“不舒服”的性格特征,但活得很“舒服”的人。毋庸讳言,胡老师不属于那种很容易打交道的师长,她守护自己的边界,坚持自己的讲究,不擅长也不打算拐弯抹角。第一次见到胡老师,是在 2015 年国家图书馆“西域文献保护成果展”,离得老远,就听到一个严厉的声音:“我怎么交代你的,怎么……”于是默默停下脚步,把准备好的招呼咽回去了。现在回忆起来,只想说:老师你也骂骂我。这是最近上映的电影《追月》里的一句台词,何赛飞饰演的戚老师骂学生的一段堪称全片最佳,当时边拍巴掌边想着一定要把这段发给胡老师看看。
可是这样一个不太柔软的人,怎么这样自在舒服呢?据我粗浅的观察,她淡定地守在自己的舒适圈,只做让自己觉得舒服的事,套用近来一种俗套的说法——跟自己和解。
追求细节、完美主义、爱惜羽毛、真诚、自在,外壳不太柔软,但这个壳只用来保护自己,并不具有实质攻击性。活儿也好,人也好,最后只求一个“舒服”。我觉得很好,我觉得真好。
“拧巴”的背后是底线
汪帆(
浙江图书馆
)
说起缘分,我早在2008年去国家图书馆培训时就见过胡玉清老师的侧影。当时,大家参观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室,老师正在修敦煌卷子。周围密密麻麻围着一大圈同学,我伸长脖子看了两眼,也没看清老师模样,仅见一位短发女士低着头,琢磨着手里的活儿。此后这长长的十年中,老师的认真、老师的严厉,相信她的很多学生都一一领教过,提起来或许会“心有余悸”,无须我再多言。我只是打算说说她的另外一面。
2021年3月,应西藏大学图书馆邀请,我随老师一起去对其馆藏的“菩日文献”进行修复论证。“菩日文献”是继“敦煌文献”后,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藏量最多的藏文古籍文献。经文献专家和纸张抽样科学分析测试鉴定,其形成年代均在14世纪之前,其中部分文献形成于吐蕃时期。第一次要去高原,老师虽然很担心会高原反应,但拗不过内心想看看“菩日文献”的强烈心愿,甚至抱有亲手修复一下的热切愿望,终于踏上了飞往雪域的旅程。庆幸的是,或者说神奇的是,老师居然一点没有高原反应。她神采奕奕地在西藏大学图书馆演示了如何修复出土文献的方法。为了更有效帮助对方掌握方法,还要求我反复演示技法操作。其他的修复示范尚顺利,但到了最后喷潮压平的环节,西藏大学图书馆的石头特别大,也特别重,平时使用尚觉吃力,何况是在高海拔地区,三番两次搬动,很不争气,我高原反应了。
晚上,老师很开心,总算修到了心心念念的藏文珍品,修复效果也颇为理想,便带着我去吃大餐。老师面对雪域美味大快朵颐,我则在一旁抱着氧气瓶大口吸氧,还被老师嫌弃:“今天有几个地方修得不怎么样啊,我上次怎么教你们的,都还给我啦?给你倒了点热水,喝一下,舒服点。这都来了几回西藏了,都不如我……”我欲哭无泪,老师,您试试,在海拔 3600 米的地方,做负重无氧运动……
另外一次,我陪老师去看别人做的修复项目。去之前,她关照我:“我这人说话直,要是说过了,你就提醒我啊。”我照例点头。到了修复室,她一看,有人过度修复,当下就急了:“为什么要这么修啊,中间又不破……”具体操作的是一位略上年纪的老师,可能还是个有资历的老师傅,顿时有点讷讷,估计是从来没碰到这样直接的专家吧。项目负责人则在旁边一个劲地请老师多多指点,他期待的,或者欣赏的,正是胡老师的这种严格与不讲情面的执着态度。离开修复室后没多久,老师突然悄声问我:“你说,我刚才是不是说得太过啦?都怪你,也不拦着我!”老师啊,跟着您学习这么多年,我知道,碰到这种情况,您是一定要说真话的,毕竟在您看来,啥也不如文献重要。
上面都是些工作上的事儿,再讲点生活方面的。我这个人有个习惯,但凡写论文也好,写文章也罢,都喜欢一边写,一边往口里塞零嘴,没这个动作,就觉得文思枯竭,写不下去。胡老师了解我这个习惯,一旦知道我在写东西,她便大老远给我邮点心、蜜饯,不让我的嘴消停。她去曲阜带徒,知道我喜欢吃曲阜的煎饼,每次都给我寄上一箱,曲阜的小师妹知道了,也跟着给我邮。现在,我家人一吃上煎饼,就知道老师又去山东了。
这就是我眼里的老师,可爱又纠结。在技术上对学生严厉却又在生活上关心宠溺;对于藏品的修复充分自信,但在为人处事方面又不那么自信……其实,在我看来,老师有时确实非常拧巴,她的学生都知道,她每次出门包里最多的就是湿纸巾;坐火车,她喜欢靠窗的双人位置,这样可以跟人减少接触,惯于安静职业环境的她,养成了躲避喧嚣、清净修行的习性。无奈,近些年,为了我们这些传承技艺的徒弟,为了远在外地的古书,她走南闯北,四处奔走,也不讲究清净了,洁癖可能也多少戒了吧。现在,老师只求人人把活儿做得干净利落,古书册册清净舒坦,那就是北京人表示满意的两个字:得嘞!
威严不外露,可爱不自知
宋美毅(孔子博物馆
)
今年距2019年拜师胡玉清老师已经有5年多了。在这5年时间里,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发生疫情,胡老师都坚持每年从北京到孔子博物馆传习所给我们作培训,从未让我们的学习有所中断。甚至远在北京时,胡老师也鼓励我们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先停手,可以微信发图片或者视频讨论一下再做决定。
胡老师是一位嘴硬心软的好师父。记得我们修《纳书楹曲谱》的时候,因为破损程度高、11本书病害情况各有不同,有的连书皮都不知所踪了,胡老师就带领我们逐本分析、制定修复方案,从拍照做修复前档案开始,到手把手教我们揭书签,再到选纸配纸都给我们过了一遍,让我们做笔记、录视频,生怕她不在时我们出纰漏。记得当时因为经验不足,我们一直没染出来颜色合适的书皮纸,胡老师鼓励我们要有耐心,多对比看看有什么区别,说书皮是书的门面和最重要的一层保护,容不得一点马虎、凑合,千万不能不合适就往上上。可是直到课程结束,胡老师要另赴其他项目进行修复指导,我们还是没有染出书皮可用的纸张,心情一下子非常沮丧,陷入了谷底。让人惊喜的是,过了大概三四天,我们收到了一个轻轻的快递盒,打开一看居然是染完的修复纸,而且刚好是我们需要的颜色和质地,真是又惊又喜。后来我们打电话给她,她非常风轻云淡地说:“在这边工作,正好看到合适的纸了,给你们寄点好好参考学习一下,能用就用啊。”还不是想让我们别太受打击,能够接着往下修。
除了寄纸,胡老师还常常给我们捎带北京的美食。其实现在想想,胡老师真的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她有老师的威仪,却很少显露,有许多可爱之处,却总不自知。
首页
|
本馆简介
|
文博动态
|
文物保护
|
博物馆活动
|
信息公开
|
陈列宣教
|
政策法规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