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看基层丨踏访白山黑水 寻脉红色基因

字号:T|T
2024-06-05 11:06 来源:国家文物局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东北这方热土忠魂长驻,留下了丰富的革命足迹。转战山野林海14年,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浴血奋战;抗美援朝、反抗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血性铁骨拼来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多年来,文物工作者扎根基层,埋首考古研究,致力保护利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

近日,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文物保护看基层”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东北,媒体团用镜头捕捉白山黑水间的红色印记,感受遗址遗物里的血脉传承。

 

 

红石砬子遗址一隅。烈日当空,红石砬子山区丛林茂密,树影婆娑。这里位于吉林省磐石市区西侧20公里处,3年多来,约32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内发现各类遗迹3300余处,涵盖带火炕房址、地窨子、战斗工事、台地等,从考古学角度阐释了东北抗联密营的形制特点,进一步还原了东北抗日联军早期在此发展根据地的历史细节。

 

 

考古队员演示MR设备的操作流程。走进遗址深处,在一些遗迹点位旁,观众只需佩戴轻便的MR设备,就能身临其境地“穿越”到当年的东北抗联密营中,还可以与虚拟影像沉浸式实时互动。2年来,当地逐步建立以考古为支撑的抗联遗址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体系,观众可以更丰富立体地感知东北抗联的峥嵘岁月。

 

 

磐石市博物馆(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磐石市地处松辽平原向长白山脉的过渡地带,是中国的革命老区。2022年,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开馆,呈现东北军民浴血抗战史。远远望去,纪念馆如磐石屹立,与杨靖宇塑像遥相呼应。

 

 

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工作站。走进工作站,文保设备齐全,出土文物摆放有序,登记明晰。去年9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磐石市博物馆成立了工作站,考古发掘出土的铁制文物在此通过记录、测量、机械除锈、烘干、封存等流程得到了相应的临时保护处理。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七三一旧址形成于1945年,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是近现代历史上日本殖民侵略、残酷掠夺、大肆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大批中外抗日人员、无辜民众罹难的纪念地,是残酷的战争留给我们的特殊记忆。多年来,通过一系列遗址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丰富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展示内容,强化了民族历史记忆。

 

 

锅炉房遗址。一面残墙,三座烟囱,虽已是残垣断壁,依然触目惊心。高耸入云的遗迹,沉默不语却又仿佛向天叩问,不断警示世人守望人类良知的底线。

 

 

哈尔滨市阿城区回民小学校师生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自1985年建馆以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始终致力于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罪证的收集、保护、研究及展示工作,进一步发挥旧址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方面的作用,做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博物馆)。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的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馆坐落在绿树浓荫间,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义州市隔江相望,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由纪念塔、纪念馆、全景画馆和国防教育园组成,现有馆藏抗美援朝文物2万余件、各类抗美援朝资料3万余份。

 

 

抗美援朝纪念馆展厅一隅,展示了当年志愿军一个军与美军一个师重型装备对比。纪念馆陈列分为序厅、抗美援朝战争厅、抗美援朝运动厅、中朝人民友谊厅、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厅、纪念厅等6个部分,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鸭绿江断桥。横亘鸭绿江上的断桥,见证了英雄的出征与凯旋。伫立桥头,倾听历史的涛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犹在耳畔。断桥上的弹痕依然清晰可见,警醒世人: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