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南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阵地

字号:T|T
2024-05-31 09:25 来源:中国文物报
2023年12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着力健全保护机构,着力完善保护机制,着力筑牢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文明互鉴。
博物馆里珍藏的具象文物和文化遗产,是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更是每一个中国故事形象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讲述者。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作为海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是展示南海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保护南海文化遗产,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综合性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坚持以保护为主理念,不断加强文物阐释研究,以展览为抓手,通过学术研讨、联合办展、社会教育活动、文化创意转化等多方面协同发展,有效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和南海文化的展示与利用。
立足南海,积极探索深海考古模式
海南省是水下文化遗产大省。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始于20世纪70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下考古创建以来,中国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在南海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工作,以西沙群岛及相关海域为主,发现“西沙群岛水下文物调查”“南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调查”以及“华光礁一号”“珊瑚岛一号”“金银岛一号”“石屿二号”等138处水下遗物点和沉船遗址,其中124处在海南省海域范围内。
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深海考古所需的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会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动打破学科、行业边界,通过整合资源配置、协同发展等手段,积极探索水下考古新思路,开展跨学科合作,尤其是考古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探寻更多未知的水下遗存,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赓续中华文脉。20193月,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共建“走向深蓝—南海海域深海考古”专题展。2021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合作石屿二号沉船遗址试掘项目,共采集出水遗物147(片),为元代青花瓷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素材。2022年深海考古项目在南海西北陆坡1500米处发现2处古代沉船遗址,遗存文物数量庞大,品类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该项发现也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进入深海时代。202356月、910月,202456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筹部署和工作安排,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对二处沉船遗址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分别使用“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作为工作母船,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为载具,每次执行约20个潜次。此次调查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进的美好前景,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对于我国深海考古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图片
 
加强文物研究阐释,推进历史文脉传承
文物见证过去,而利泽当今。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延长文物寿命;发掘和研究文物艺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遵循文物保护修复基本原则,对馆藏文物开展保护修复研究工作,并逐步形成以南海文化元素为核心的专业化文物收藏理念,设计搭建“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打造藏品信息融合平台,建立文物资源动态管理机制,将馆藏文物资源进行合理集中调配。截至目前,馆内各类藏品9万多件,以南海海域出水陶瓷器为主,年代跨度大,器型丰富,釉色种类繁多,纹饰多样,装饰技法丰富,尤以深海出水文物为亮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此外,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持续深化学术研究,推动研究型博物馆建设。开馆至今,不断加强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成立海洋文物工作站、组建出水陶瓷器基因库、开发“小型贝类三维交互展示系统”、创建出水文物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等方式,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方面相互借力,不断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不断创新水下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转化,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
创新文物活化载体,构筑南海文化表达体系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不断创新文物活化载体,以利用促保护,在把握好活化利用尺度和界限的基础上,走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通过打造特色系列展览品牌强化博物馆教育功能创新文化遗产阐释新途径等手段构建南海文化表达体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创新展览展示,助力文化传承,留住文化根脉。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立足自身使命和功能定位,不断创新展览陈列形式,丰富展览内容,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通过构筑以海上丝绸之路为核心的陈列展览体系,用先进的陈列理念,指导展览由为“物”服务向为“人”服务转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达成向大众传播文化知识信息的目的。开馆至今,共计策划实施南海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等系列主题37个境内外展览,其中,南海人文历史陈列”荣获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海人文历史陈列”和“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诗画彩瓷——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长沙窑瓷器展”分别入选国家文物局2019年度、2020年度、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
“博物馆+教育”盘活文化遗产资源,释放文化活力。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及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流动、教育流动,实现各要素配置整合,充分释放文化活力。一是搭建多元一体的博物馆教育知识体系。以“主题社教”“研学活动”“志愿服务”三大类别,以“流动博物馆”和“走进博物馆”两种渠道,深挖南海文化基因,构建博物馆教育知识体系,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开馆至今,共计开展一千多场社会教育活动,辐射观众人数近137万人次;开展志愿服务超1500场次,服务时长累计12000余小时。二是创新文旅融合模式,与“南海之梦”游轮合作,推出全国首家“海上流动博物馆”。将馆藏文化资源转为旅游资源,精心打造集展览、文创、社教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产品,给大众带来充满人文气息的旅游体验,辐射受众达4万余人,延伸扩展了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蓝色国土教育从“看展”“看景”走马观花式的被动接受,到“读海、探海、爱海、护海”理论实践联动式的文化教育。
图片
 
“文化创意+创新”解锁文物密码,深度阐释文化遗产。为加强文物资源的研究阐释,提升文物传播力影响力,让文物更好融入生活,中国 (海南)南海博物馆遵循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充分发掘南海历史文化遗产内涵和历史艺术价值。开馆至今,持续设计开发“华光礁一号”“南海拾贝”“南海礼物”“耕海牧渔”“海上丝绸之路”五大系列700余款原创性文创产品。通过设计有温度、个性化、“跨界联合”的文创产品让南海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以另外一种方式鲜活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让博物馆里的文物“重新活起来”。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将深入学习领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立足于本馆自身使命和功能定位,重点做好文物研究展览、国际交流合作、水下文物保护等方面工作,争取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借助平台力量,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南海海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提供坚实支撑。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