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晚间新闻》栏目将推出系列报道“千年经典向新行”,深入工厂,走近工匠,用生动的镜头语言,再现宣纸、陶瓷、丝绸、木雕等中国千年经典产业,如何通过引入新质生产力,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今天我们把焦点对准宣纸,看匠人们如何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赓续中华文脉,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五一”假期,安徽宣城泾县的这家线装文化园里,一批具有珍贵研究价值的宋版书籍,正在这里印制。这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而实施的一项宋文化重大工程——《宋版集萃》古籍保护再造工程,首批38种将在年内出版面世。而为了给读者再现千百年前宋版书的绝世神韵,全套《宋版集萃》都采用了特制的手工宣纸。
宣纸,始于唐代,发源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因经久不脆、吸水润墨、不蛀不腐等特点,素有“纸寿千年”的美誉,“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一张张薄如蝉翼的宣纸,经历代文人墨客之手,让无数古籍珍本、名书名画保存至今,承载着千百年来的中华文化。而宣纸的制作技艺,也在安徽泾县传承至今。
从一株树到一张纸,宣纸的华丽蜕变每招每式都需要工匠们日积月累的精湛技艺。
“水深火热”是宣纸的两大关键环节。“水深”就是捞纸,“火热”则是晒纸。用竹篾编成的纸帘在浆水中上下左右摇晃,一捞一提、一深一浅,两个捞纸工需要高度协调,才能保证每张纸的厚薄均匀、质量优良。
记者:您做这个(捞纸)多长时间了?
宣纸捞纸工 丁志龙:快四十年了。(学艺的时候)三点起来,每天干12个小时,原来全部是人工,最少要好几个人,现在机械代替了(一部分),人要少一点,省力。
宣纸师傅们练了多年的老手艺,如今在新装备的研发助力下,发挥出了更好的效果。捞纸池底部增加了螺旋桨,纸浆能被轻松打散,还不会沉在底部。而在晒纸车间,过去的泥墙也变成了钢板墙,墙面不仅不易开裂,还通过内部电加热,增加了墙面的导热性,让控温更加精准,晒出的纸也质量更高。
好的宣纸,听而声音柔和,看而纯净透光,拿起薄而轻盈,抻而不破,用时润墨不变形。传统的手工技法配合新技术,千年的“绝活儿”不仅传承至今,还更省时省力。
宣纸的保存时间可达千年,故而有“纸寿千年”的美誉。而如今,它成为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2008年,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原大影印工程启动,历经6年完成,再现了古籍的精美神韵。文渊阁《四库全书》共3万余册,工程量巨大,对于版式、字体、装帧等方面都要求极高,这无疑对从事宣纸制作和线装生产的老手艺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三希堂线装文化园车间主任 韩波:因为从纸张调度,各个方面,你宣纸到不到位,(不到位)那边印刷都印刷不了,工人不到位,(不到位)就装订不了。
如何用宣纸更好地保存传承古籍,新时代的工匠们在寻求更好的方法。
宣纸印刷就是一个难题。宣纸具有吸墨的特性,因此在印刷过程中,调图师和印刷机长需要多次调图校色,尽可能地还原原版书画所用宣纸的颜色质感。此外,宣纸柔软透气性强,无法进入印刷机。研发者经过无数次地试验,终于找到了在宣纸背面托裱纸的印刷方式,不仅印刷一次成型,更大大提升了还原度。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三希堂线装文化园总经理 陈光兰:宣纸它是轻柔薄,现代的这种新的工艺基本上用不上,我们是在传统与创新的这个基础之间,做了很多的改良。
印刷后的宣纸,还需要经过三十八道工序方能成书,这些工序大部分需要手工操作,比如线装折页。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古籍装帧技艺传承人 张云芳:你看我们折一折,其实这样挺简单的是不是,但你自己真正上手的时候并不是那么简单。
因为宣纸质地细腻、手感柔软,印页依中缝折正,手搓的方式不仅慢,偶尔也会影响宣纸的美观。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三希堂线装文化园车间主任 韩波:这个纸捏不起来,怎样做都捏不起来,在网上找了好多种,到最后才找着这种有小颗粒感(的指套),没有手指套的时候,他们一天能折3000(页),当用了手指套后,他们一天能折5000(页)至6000(页)。
老师傅们的绝活手艺,加上年轻人的新点子,碰撞出传统与新时代交融的火花。2022年7月,精美的原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整套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与目前尚存于世的文津阁、文溯阁、文澜阁三阁部分真本首次同台展示。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三希堂线装文化园总经理 陈光兰:我们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让)大众能够触摸、能够感受到,然后他(们)去传播和分享给更多的人。
跨越千年,宣纸让经典古籍得到更好地传承,也以更精彩的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再只是一张纸,而是一把宣纸扇、一份宣纸请柬、一个宣纸平安符、一次宣纸研学、一场酣畅淋漓的宣纸写生,这张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慕名而来。带着古人的智慧,结合新质生产力,这个千年瑰宝也在不断向新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