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观众尽享文化盛宴
字号:T|T
2024-05-07 19:21 来源:中国文物报
据统计,整个“五一”小长假山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达10.8万人次。作为山东省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山东博物馆树立精品意识,积极盘活馆藏资源,不断创新展览形式和内容,着力打造了一系列精品展览和研学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为观众奉上了丰富的节日文化大餐。为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观众的能力,山东博物馆开启“公众服务提质行动”,完成公共空间提升改造、丰富文化供给、加强服务保障,确保更多的观众在博物馆享受一个美好的假期。
山东博物馆主动担当作为,从5月1日起至10月7日,博物馆施行每天延长开放2小时工作制,闭馆时间推迟至19:00,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参观需求,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
严格落实领导带班、职工值班值守制度。“五一”假期首日,馆长带领值班干部职工,巡查博物馆内各个重点区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讲解员、志愿者、物业、安保人员在观众入口处、安检通道、咨询台、各展厅、研学中心、文创商店等处各司其职,做好客流疏导,为观众答疑解惑,全力保障环境清洁和游客参观的舒适有序。
从细节入手,改造提升服务设施。增设博物馆商店、文创中心、餐饮咖啡厅、书店等,为观众提供休闲、购物、餐饮等服务。新改造提升的服务空间让人眼前一亮,观众可在琳琅满目的文创区驻足选购,也可在品类丰富的餐饮区就餐小憩。
此外,提供3000余台智能语音导览器,通过自助语音讲解、VR眼镜等形式,为不同需求、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提供即时、便捷、优质的观展体验。对热门展厅进行观众引流疏导、限额进入,避免展厅拥挤造成观展体验下降。
“五一”期间,山东博物馆开放18个展厅,涵盖历史、自然、艺术等多个领域。既有“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禮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沿着运河看年画”“青铜器全形拓展”等历史文化类展览,又有深受青少年青睐的“山东龙——穿越白垩纪”“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三千玲珑——中国海洋贝类展”等自然类展览。
此外在“五一”前,还特别策划推出“走近考古”展。展览分为“考古是什么”“考古怎么做”以及“考古做什么”三个部分,向观众科普考古学的定义、理论方法,考古学发展历史,考古学工作流程以及考古学的重要意义等。展览将经过田野考古科学调查、发掘出来的遗物从库房里解放出来;将晦涩的考古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让这一生僻学科全面走向社会公众;将考古发掘成果和研究成果向社会公众传播与展示,与大众共享,使考古成果惠及民众、服务社会,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创新观众参观体验模式,山东博物馆精心打造“百工万物学塾”这一全新的对外公益教育服务品牌。“百工万物学塾”内设置“文物保护修复展示”“鲁绣非遗展示”“百工万物公益讲课”“老字号体验”四大功能板块,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馆内展览相得益彰。
山东博物馆积极探索研学新模式,在节日期间组织“藏礼于器——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主题研学”“齐风鲁韵——海岱日新主题研学”“神奇动物在哪里——自然科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知书——揭秘甲骨”“陶于河滨——黄河文化主题研学实践活动”“重返侏罗纪——恐龙挖掘与AR绘画体验活动”等8个主题研学活动,集“观展、研学、体验、休闲”于一体,用优质的服务,为观众带来优质的体验。
山东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为传统文物展览注入新活力,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原历史情境,搭建“一镜到今”的时空隧道,以光影、意象化符号、实物语言和数媒交互等多重手段,巧妙地将泰山、黄河、大运河等标志性元素融入展览,营造出沉浸式的感官体验空间,使得每一位参观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山东历史的壮美与辉煌。
在“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多种先进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从史前展厅的互动飞屏,到商周展厅“动”起来的乐舞俑,再到宋元明清展厅的5D看运河,数字媒体让文物鲜活可触,多感交织的沉浸式观展空间,让观众在古今对话中感知山东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山东龙——穿越白垩纪”展览通过标本、模型展示,结合裸眼3D、VR、科学绘画、实景小模型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的运用,生动还原出了精彩多姿的恐龙世界,引领观众穿越白垩纪,感受自然、生命、演化的壮丽和神奇。
“五一”期间,各地游客来到山东博物馆里徜徉在历史长河之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愉快的假期。面对日渐高涨的“博物馆热”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山东博物馆将继续勇担文化新使命,用心用情用力提升文化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持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讲好山东篇章,说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