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用初心守遗产 以匠心铸品质 吴江区让文物资源成为“吴”价之“保”

字号:T|T
2024-04-24 10:42 来源:国家文物局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理位置优越,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全区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类型广,涵盖了宅第民居、店铺作坊、寺观庙宇、桥涵码头、墓葬遗址等。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1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8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06处,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145处,吴江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31处。

近年来,吴江区以“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为己任,在文物资源保护管理、活化利用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擦亮“江南文化”品牌,让更多文物资源,成为“吴”价之“保”。

坚守保护第一 用制度推进形成大保护格局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线和生命线。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2023年,吴江区制定了文物类古建筑三年修缮计划,涉及修缮文物保护单位38处;制定出台《苏州市吴江区考古前置工作实施意见》、《苏州市吴江区古建筑保护利用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规范文物古建修复,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文物补助资金扶持等相关工作。近三年,累计落实国保先蚕祠、省保鸿寿堂、市保张应春故居等各类补助项目30个。“目前我们正在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开展国保单位师俭堂本体修缮项目资金。2023年重点开展文物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我们共计开展了4次季度联合检查、276处文物类古屋老宅安全评估工作,抽查95处文保单位,发现隐患16处,所有的安全隐患全部完成了闭环整改,同时完成吴江区智慧数字文保管理系统(一期)建设,开展业余文保员移动端巡查,累计上报557条记录,形成用制度为文物安全打底,稳步推进保护修缮相关工作,号召全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局面。”周春华说。

深挖遗产价值 让文物资源成为“吴”价之“保”

为进一步提高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水平,文旅融合推动资源活化利用,2023年,吴江区首次开展“文保利用示范案例遴选活动”,共评出吴溇孙宅、群乐旅社、经笥堂等8个优秀案例,助力打造文物保护利用的“吴江样本”。吴江区文体广旅局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有机关联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先后发布“农耕”、“丝绸”两条文物主题游径,将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耕乐堂和先蚕祠、济东会馆等10余处文物单位串珠成线,最大效用发挥文物资源功能。“2023年,我们加大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周春华介绍道,“柳亚子旧居、陈去病故居、南社通讯处旧址,3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入选江苏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目前为止,我们共拥有8处江苏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这为后续组织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位于黎里镇的柳亚子旧居,原是清乾隆工部尚书周元理的私邸,名“赐福堂”,建于周元理任直隶总督至工部尚书期间,距今已有两百二、三十年历史,全宅前后共有六进。1922年秋,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向周氏后裔典租了该宅的第四、五进,这里便成了一代诗人会见四方人士、议论国家大事、撰写诗文、编辑《南社丛刻》的地方。2006年以“柳亚子旧居”之名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加强交流合作 焕发文物博物馆生机活力

“让众多文物走进吴江,让文物博物馆焕活,丰富展陈内容多样性,突出打造社教课程特色”是2023年吴江区文博工作的总体目标。为此,吴江区做了一系列工作。“我们的苏州湾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甘肃省博物馆、云冈研究院等馆院合作推出‘舟车丝路’、‘芥子须弥——云冈特展’等8场特色展览,推出讲座、课程、专题夜场等社教活动 80余场次,打造沉浸式跨时空体验,创新文化遗产互动模式。我们还联合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文博空间载体,打造‘博享荟’文博品牌,提高三地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周春华介绍道。据了解,吴江区文体广旅局与云冈研究院、北京大学田晴团队联合申报的《“莲曜云中”:云冈舞公众教育与实践探索》在2023“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中荣获“未来之星”奖,并作为唯一县区级单位获评全省“博物知旅”主题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科技提升运河品质 重点项目成果斐然

截至目前,吴江区累计完成运河边慈云寺塔、三里桥等文保单位修缮20余处,全面开展运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加快实施三里桥生态公园提升项目、垂虹人文街区项目、盛家厍城市更新项目、云梨桥畔城市更新项目、丝路盛泽·数字文化产业园区等重点项目,涵盖城市更新、公共服务、农文旅融合等多个领域;建设苏州大运河(吴江段)不可移动文物查询系统、“云居平望”数字管理平台,用数字化展示吴江运河文化底蕴,打造“新鱼米之乡”和“新江南空间”。其中,京杭大集项目“运河名镇数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获评国家级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典型。“京杭大集景社共融动态策展的运河文化街区案例”入选 2023 年度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创新案例。吴江运河文化旅游区入选国家 4A 景区创建名单。

位于震泽镇的慈云寺塔,其所在的慈云禅寺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是吴江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佛寺之一。慈云寺塔因寺而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松陵街道的三里桥,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现桥为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三里桥总长50.4米,净跨16米,矢高达12.5米,为吴江境内最高的石桥。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保单位大运河文物遗存之一。

 

位于松陵街道的垂虹断桥,宋庆历八年(1048年)始建木梁桥;元泰定二年(1325年)始易以石(武康石),改成联拱石桥,下开六十二洞,两堍立汇泽、底定二亭;三年以四只石狮镇两堍,桥中间建“垂虹”亭。明成化年间“易以青石”重修,“危栏穹洞,焕然可观,长一千三百尺,为㮬六十有二,乃其旧也。”该桥是江南地区典型的薄墩薄拱桥,现存东面10孔,西面7孔,共17孔,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为“垂虹断桥”。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吴江区结合江苏省《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修规,委托东南大学开展中国大运河遗产(吴江段)精细化管控与区域发展整合研究课题,对现行大运河(吴江段)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进行查漏补缺和校核调整,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管理,为后续精细化管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推动文物保护从传统的“抢救性”向“预防性”转变,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建模技术,建立科学精准的数字化文物档案,有序推进文物保护记录档案整理相关工作,为后续文物修复提供最为精确的数据。

 

2013年时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合并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图为大运河(吴江段)。

“今天,文物领域活化利用与社会参与的大门已然打开,我们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更严谨的态度,更专注的匠心,更科学的技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为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区到文物保护利用强区的跨越做更多尝试和努力。”周春华说。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