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的深度实践:文化遗产研学热潮涌动

字号:T|T
2024-04-02 15:13 来源:博物馆中国

近年来,文博考古热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物报社联合有关专业机构,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品牌活动,对行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有关部门对文化遗产研学给予高度重视,鼓励各类文博单位,如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单位等,积极展开研学活动,以推动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

作为一种融合学习、体验和旅行的全新模式,文化遗产研学不仅是文化遗产旅游的深化拓展和升级,更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各地博物馆纷纷响应号召,创新研学项目及形式,激发各年龄段公众参与文化遗产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体验文化魅力。许多考古研究所也勇于创新,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面向公众,推出兼具学术性和公众性的研学项目,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基层政府及国有企业也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研学的遴选过程中,使文化遗产研学日益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让更多群众受益。

覆盖广特色强 

文化遗产研学热潮涌动

3月27日,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和十佳线路遴选推介活动初评会在京圆满落幕。初评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评委提前登录网络评选系统填写选票,再进行线下评审会议,遴选出入围终评的研学案例和线路。

本次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遴选推介活动中,有 2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94个案例,其中申报主体为博物馆的81家,考古研究所、文博机构7家,其他如政府、社会机构、国企及景区申报6家。从地区分布看,东南沿海地区申报的有36家,边疆地区申报的有10家。十佳线路推介中,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机构申报了31个项目,其中申报主体为博物馆的23家,考古研究所、文博机构5家,其他如政府、景区申报3 家。从申报单位的地域看,东南沿海地区申报有 11个项目,边疆地区申报有5个项目。

评审专家表示,在今年的“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和十佳线路遴选推介活动”中,看到了很多新的亮点。本次申报的研学案例和研学路线类型丰富、覆盖面广泛、代表性较强、特色鲜明,文化遗产旅游案例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得到了重视,具备较高的参考价值。从材料的准备来看,申报单位对于申报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申报的内容更加深入、有吸引力。在类型方面,研学项目涵盖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等多种文化,各具特色。在覆盖面方面,研学项目已覆盖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对象包括博士生、幼儿园小朋友等各个年龄段,覆盖范围和年龄段均较为广泛。

专家认为,研学项目呈现出了“多元化”“社会化”的趋势。“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在文化遗产研学的主题和形式上。不仅有古代艺术、民间工艺等文化遗产主题,以纪念馆、展览馆为主体的红色研学主题,还涌现了一些以自然遗产、工业遗产等为对象的研学项目。同时,文化遗产研学活动的形式也日益丰富,包括实地考察、动手体验、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社会化”体现于文化遗产研学已越来越成为全民参与的活动。政府、社会组织也纷纷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通过开展各类文化遗产研学活动,普及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进一步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当前研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博研学项目,鼓励各地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博单位开展研学活动,促进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然而,在当前的文化遗产研学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和改善。

对研学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明确,影响研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首先,研学案例和研学线路到底是什么?在此次活动中发现,很多博物馆申报项目时没有分清案例和线路的区别。一些名称为“系列活动”、体量很大的案例,其实是由几个案例组成,活动之间并没有太直接的逻辑联系,应该归为线路,而不是研学案例。通过对评审材料的总结,专家认为博物馆在做研学活动时需要重视案例、线路和旅游路径概念的区分。其次,研学由谁来做?评审中一些企业的研学活动令人印象深刻,将产品与历史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要加强博物馆和社会机构之间的沟通,在未来共同创造更好的活动和线路。

研学深度不足,需进一步突出教育职能。专家指出,研学的核心在于通过具体案例来展示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目前许多研学旅行案例缺乏深入的内涵挖掘,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介绍和展示,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其探究欲望。部分研学项目过于注重形式,对文化遗产知识的深入挖掘和传承不够,教育意义不强。需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研究,提高研学项目的学术性,使参与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强化教育职能,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参与感的研学课程,引导参与者从不同角度认识和体验文化遗产;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研学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确保研学活动的质量。

存在同质化现象,应利用自身优势创新发展。目前文化遗产研学存在不少同质化现象,如何在同质的题材中脱颖出来,值得文博工作者深入思考。例如,利用距离社区近的历史建筑建立博物馆,将地区博物馆资源串起来,让老百姓真的看得到馆;将一些体量较小、没有太多看点的博物馆利用研学使其常变常新;提升研学活动题材选取的系列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在研学活动策划中注重地方历史文化和特殊时段的城市发展史;将一些红色类、故居类遗址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进行学习。

市场化程度低,对各类群体需求研究不足。文化旅游产品是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通过市场的检验和认可,特别是文博系统出品的品质应当精良。在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应从运营的角度来思考,针对不同的群体如小众精品团、整校制研学等设计课程。不同群体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在设计课程时,需要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来调整课程内容。

文化遗产研学的未来展望

随着文化遗产研学项目的深入展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专家们对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和十佳线路遴选推介活动寄予厚望,希望看到全国各地更多单位参与到文化遗产研学中来,设计出更加高质量的研学项目,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全面发展。同时,他们期待这些项目能够在未来的研学活动中起到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地区和单位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良好氛围。

研学项目在积累更多经验的同时,也面临着程序化、表面化的困局。专家认为,接下来文博工作者应首先着眼于研学主题精神进一步显化,深化项目内涵,真正做到研有所乐、研有所得、研有所学。其次研学项目的体量及持续时间应作为评选的考量标准之一。博物馆应积极同政府部门、学校单位开展联合办学,让研学不止停留在博物馆,而是真正地走向社会,到公众身边。好的研学应当具备好的完成度、好的精美度、好的兴趣度、好的感受度和好的参与度五个条件。

经济同样是研学的重要组成之一。经济数据的构成是研学项目与传统社教之间的重要差异,研学案例应是以受众市场为导向的文博资源利用案例。在未来,文博行业应努力实现研学从项目向品牌的转变创新,深耕博物馆研学的双效益,推动研学产品及其相对应的需求市场的形成,并坚持社会公益性。专家表示,要做到公益与经济两条腿走路,文博资源研学实现更大的突破。

此外,专家还强调,研学项目的体量及持续时间应作为评选的考量标准之一。对于参与主体丰富、动员效果好、活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申报项目给予高度肯定。博物馆应积极同政府部门、学校单位开展联合办学,让研学不止停留在博物馆,而是真正走向社会,到公众身边。

文化遗产研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通过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和十佳线路遴选推介活动,我们看到了全国各地在文化遗产研学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未来,期待更多的机构参与到文化遗产研学中来,共同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