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首页
本馆简介
文博动态
文物保护
博物馆活动
信息公开
陈列宣教
政策法规
“天工开物——镜像·中华手工艺”展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举办
字号:
T
|
T
2024-04-02 12:23 来源:文物之声
3月28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策划并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展览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天工开物——镜像·中华手工艺”展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幕。
展览深入挖掘中国民族博物馆馆藏影像资源和文物资源,以“影像志”为主要载体,以“手工艺”为主题,以中华各民族丰富悠久的手工技艺为展现对象,将手工技艺作为神形兼备的情感纽带,旨在赓续中华文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图1
看展览的小朋友
展览分为“物自天生 开工于人”“天然混成 巧夺天工”“天工人可代 匠心巧手成”“见人、见物、见生活”4个单元,以18组近400余张民族志摄影作品、70余件实物,呈现中华手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探索各民族手艺人的信念与情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手工艺来自于古代先民对自然的认识、改造与利用。在第一单元“物自天生 开工于人”专题中,《正在消失的江南农耕场景》《渔获希望》《我们的太阳在路上》《土与火的淬炼—元通瓦窑》四组图片及相关文物让观众看到,农业发展过程中除了农具制作技艺不断发展,还产生了烧窑制陶、织染绣、生铁冶铸、竹编藤编等各门类手工艺;草原民族在游牧迁徙中形成了关于绘画、造型艺术等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依水而生、靠海而居的捕鱼人,除了掌握独有的渔猎绝技,也创造出了木船制作、结网编织、鱼皮制作等手艺。
图2 “染织绣”展示区
手工艺是一门生活的艺术,与创造者的审美取向、工艺水平、技术经验等主观因素紧密相关。在第二单元“天然混成 巧夺天工”《裕固族传统民俗》《贵州水城县猴场补那布依族五等装》《侗族鼓楼》《布衣哈尼》《指尖上的艺术——黄平苗族泥哨手工艺制作纪实》五组图片中,能切实感受到手工艺那不可复制的独特艺术价值。编织,以几何方式延伸开,没有刻意与繁复,简单的交错与勾连是自然天成之美;草木染布,以根茎叶的汁液进行染色,以花鸟虫鱼、自然景色、几何纹样为图案,在自然中创造的美也以自然流露为审美追求;烧陶,土与水、火与泥在对抗中达成器型的和谐对称,弧线柔和匀称,没有矫揉造作,从远古出现至今始终追求“浑然相应”“宛然自足”之美。
手工艺以手艺人的实践经验为创造的根本,更以手艺人的坚守而传承。在第三单元“天工人可代 匠心巧手成”专题中,透过《苗家传统手艺》《丝绸之路上濒临消失的新疆手工艺》《铁匠人家》《世界非遗·水密隔舱福船技艺》《匠心巧手筑百年传承》五组图片及相关文物,让观众真正体会到,匠心是手艺的根本:一块侗布的制作历经纺纱、织布、染布、抛布、槌布等几十道工序,仅浸染就需要8次,前后捶打24遍;一件苗族银饰耀眼问世之前要经过熔炼、片薄、拉丝等十余道工序,压、寥、刻、镂、焊、编、织等多种工艺;一件旗袍制作,仅盘扣就有梅花扣、凤凰扣、如意结扣、喜字扣等许多种类。
图3 民族文物展示
留住手艺,不单单是留住了技艺与记忆,更是连接各民族情感、厚植民族文化根脉的基础。在第四单元“见人、见物、见生活”专题中,通过《浸染在画布上的蓝靛—惠水枫香染的传承和保护》《新疆艾德莱斯制作工艺》《冰雪筑梦师》《传统手工艺》四组图片及相关文物,呈现各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图景,充分表现了手工艺跨越古今、连接各民族情感的共情力。
图4 立体化展示的影像图片
中国民族博物馆自2015年起开始系统性地收藏中华民族影像资料,至今已收藏大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生活图景的摄影作品。本次展览以“镜像”再现“中华手工艺”,用“影像志”的方式来呈现各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是对馆藏影像资源再利用的成功实践。
展览将持续展至5月12日。
首页
|
本馆简介
|
文博动态
|
文物保护
|
博物馆活动
|
信息公开
|
陈列宣教
|
政策法规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