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海雪原追寻红色印记

字号:T|T
2024-03-25 15:38 来源:新华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以杨靖宇、赵尚志等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们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斗争。后人述及东北抗联的斗争史,无不以“艰苦卓绝”形容。惟其如此,茫茫林海雪原留存的遗址遗迹十分有限。

 

如何为抗联研究增加“物证”,让抗联精神传承“有迹可循”?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加入了寻找抗联史迹的队伍。经过多年努力,考古发掘与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在白山黑水间结出果实,位于吉林的磐石红石砬子遗址,为革命史文物保护提供了独特样本。

 

重现抗联更多真实细节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满地区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20世纪50年代,依靠抗联战士后人指认,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八家沟、生财沟重见天日,120余处遗址遗迹得以确定。不过,此后半个多世纪,根据地史料的探究鲜有进展。

 

2021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了对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现代考古学有系统的田野工作,首次应用于革命历史遗迹。经过连续3个年度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确认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分布范围32平方公里,按照自然地形划分成八家沟、金家沟、姚家沟等15个区域。共发现抗联相关遗迹3300余处,形成了以八家沟为核心的庞大抗联遗址群。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是目前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联遗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孟庆旭说。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足以还原当年抗联战士生活战斗场景的细节,与以往人们对抗联的认知大不相同。

 

“我们发现了许多有火炕的房屋遗迹,证明抗联战士曾在此正常生火生活。以往认为东北抗联主要深藏密林,为了隐蔽不敢生火,以冷居冷住为主,但这次遗址的发掘,证明了东北抗联早期曾有过常驻根据地的建设。”孟庆旭表示,发掘出的大量生活用品类遗物也证实了这一点。

 

此外,考古工作中还出土了一批农业生产工具,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队队员李宁宁说,这证明抗联曾在当地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农业生产,红石砬子并非单纯的游击区。

 

在出土遗物中,尤其令人惊喜的是一种“国华牌胶鞋”,它证实了当年抗联战士与百姓血浓于水的关系。“杨靖宇将军整合游击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这种胶鞋特别适合在东北山地穿,当时就有商界人士一次性买了几千双捐给抗联战士。”孟庆旭说。

文献曾有记载的医院、军事设施,一一得到印证;大大小小的房址让那段白雪与硝烟间的岁月重新鲜活起来。

 

“考古+革命史”,大有可为

 

“从120余处遗址到3300余处,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规模远远超出了我们原本的认知。”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金旭东说,“区域考古调查运用于如此‘晚近’的遗迹研究,不仅能为革命史研究带来新突破,也为革命文物保护与展示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90年前东北抗联战士们生活战斗的场景。在考古工作开展之初,孟庆旭和队员们就对遗址的展示做了系统的规划。如今,来到这里的游客戴上辅助设备,可以看到各类遗迹实物与三维建模结合后复原的场景,一如置身当年抗联将士的行军路上。

 

“我们想做的就是通过考古和技术手段,把当年东北抗联在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生活生产的形态展现出来,让后人能够更直观生动地感受抗联精神的丰厚价值。”李宁宁说。

 

据了解,红石砬子遗址所在的磐石市正在筹划红石砬子东北抗联文化公园项目,而红石砬子考古积累的经验,接下来还将应用于更多抗联遗址的探究实践中。

 

图片

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分布图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