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考古的半边天——记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女子考古队

字号:T|T
2024-03-22 15:56 来源:中国文物报

她们说,较之于平原地区和其他边疆省份,在西藏,她们参与的考古工作大多是在“阿里三围”和砂砾荒滩区域,西藏考古人在高原风吹日炙、霜打雨淋,克服高反、勇毅前行,与西藏这片土地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不断构建西藏考古学文化体系,运用考古材料实证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治理。她们说,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高原考古人,需要的是一份默默无言的奉献,需要的是矢志不移的坚守,更加需要的是知责于心、担责于身的责任感。她们是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女子考古队。

近日,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引领激励广大妇女跟党奋进新征程、巾帼建功新时代,在全国妇联表彰中,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女子考古队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作为省级考古机构,核定编制28人,在编28人,女性16人,其中有6名女性考古工作者。负责西藏全境120万平方公里的考古发掘调查工作,与内地其他省级考古机构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的情况相比,西藏文研所考古工作人员中女同志占了半数以上。

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在西藏自治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西藏考古工作全面铺开,尤其是针对“考古中国”展开的一系列“西藏阿里考古”“南亚廊道调查”“茶马古道调查”等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女子考古队作为专业人员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些工作中。

2018年起,女子考古队就连续多年在札达县桑达隆果墓地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较之于传统的考古发掘方式,在发掘中需采用RTK虚拟布方、航拍测量、三维建模等新的技术手段,并结合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观察、古DNA检测等多学科技术检测综合阐释发掘成果,在西藏考古发展初期、人少任务重的特殊情况下,队员们同心协力,共克困难。桑达隆果墓地考古项目获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份殊荣之下,正是西藏自治区文研所本土考古机构女性工作者们第一次独立发掘并开展的相关工作,也是对多年工作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当这份工作在大家心中变得有意义,就会彼此心中有坚定的力量,女性的力量看似柔弱,却格外透出坚韧不屈,犹如每一位“花木兰”,木兰之韧可开遍高原大地。 

“坚持田野考古工作,虽然是我自己慎重的选择,同时也离不开父母的理解、丈夫的支持和女儿的懂事,更离不开领导和前辈们的鼓励。以先驱们为榜样,同全国支持和支援西藏考古工作的众多学者一道,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以无限的热爱和极大的热忱在西藏考古事业中成长,不懈奋斗。”何伟说。

图片

何伟

何伟是出生成长在西藏的“藏三代”,现在也是西藏考古的中坚力量,2003年高考后她自主选择了考古专业,2010年从西北大学硕士毕业后,她选择回到自己长大的地方,入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从事一线考古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回顾十余年的西藏考古从业经历,有的是连续40天午餐都是馒头糌粑配咸菜;有的是住在村民作为牲畜转场使用的废弃房屋内,晚上同羊、驴共享星空与静谧;有的是背负10多公斤工具和食物步行调查忍受高原曝晒炙热的日常。

这十几年间,何伟每年都坚持奋斗在田野一线考古工作岗位上,并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的学习,2017年至2023年间,一边坚守本职工作,一边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逐渐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考古领队。

每年9月是开展西藏考古田野工作的最好时间。童艳记得,2019年“考古中国”项目中的“西藏阿里考古”正处于实施开展阶段,9月13日虽值中秋,但考古队仍像往常一样开工。傍晚时分,已是收工的节点,可恰逢现场工作有重要发现,需加班完成当天的阶段性发掘任务、完整记录发掘资料、提取现场可能稍纵即逝的检测样本。在阖家团圆的日子,考古队加班至深夜,结束一切工作时,在高悬半空的圆月暖橘色的光映照下,大家才终于回到县城,用上了中秋晚餐,没一句怨言。

图片

童艳

“节假日加班、除雨不休的工作机制,看似是苛刻了些,但这也是权衡整个考古工作后的最优办法。一是在西藏开展工作,开支巨大,抢时间就是对考古经费的最大节省。二则,西藏考古工地的安保措施还在建设阶段,按时、按量地完成计划内的工作任务,就是对遗迹与遗物的最好保护。再有,西藏气候特殊,能开展野外工作的时间短,要避开高寒缺氧的冬季。”考古队员们认为。

图片

德吉央宗

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毕业的德吉央宗,办完入职手续后就立马奔赴考古工地开始田野工作。她虽是一个藏族姑娘,但在5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工作也是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的。2020年开展南亚廊道调查时,德吉央宗一行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抵达了海拔5200米的岗尼乡,但因前期调查耗费体力过大,她开始出现高原反应,一阵眩晕后头疼欲裂,紧接着恶心呕吐接踵而来,但她没有轻言退却,及时调整了行动速度慢慢适应,坚持调查到最后。

经过西藏考古人的努力,西藏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水平稳步提升,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佛教考古、历史时期考古等领域均有重要发现,尤其是对没有文字记录的西藏史前时代历史及其演进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科学认识。在这一项项令人欣喜的成果背后,离不开每一位饱含情怀,豁达、淡然面对一切艰苦的女性工作者。广东姑娘谭韵瑶就是在这种情怀的驱动之下,加入了女子考古队。谭韵瑶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作为志愿者来到西藏工作。第一次从广州到拉萨,她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遭受了来势凶猛的高原反应,但如今高原反应对这个小姑娘已无任何影响。谭韵瑶时常感慨,“当我每年夏天赶赴不同的考古工地,沿着318公路一路向西时,看到天地间的一片苍茫,便会感受到这片土地如此独一无二。”参加工作的这几年,她已走遍了西藏七个地市,参与了多项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但她依然保持学习的热情,满怀勇气在高原考古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图片
谭韵瑶

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旦增白云是从金融机构辞职后加入女子考古队的。“我的国家、我的家庭、老师,把我从拥有全国最好的民族学专业之一的大学培养出来,他们培养我就是为了让我能在相关的专业领域一展宏图,这才是我应该寻找的价值。”旦增白云说。她边做边学,解锁一项项考古专业的新技能,并结合自己民族学专业的知识,很快适应了考古队的工作。

图片
旦增白云

“1月至3月在室内整理上一年的调查、发掘材料并编写相关报告,4月开始就不断开展各项野外调查、发掘工作。”拥措计划着一年的工作任务。在女子考古队的价值观里,追求责任担当远胜于追求时尚浮华。大家眼中的拥措,在生活中很注重仪态妆容,在工作中却是一个不拘小节的“巾帼女将”。一到风吹日晒的考古工地,她便换上一切方便利落的装束,20岁出头的小姑娘,把高跟鞋换成了登山鞋,把连衣裙变成了冲锋衣。高原的强紫外线会让野外工作者皮肤通红、掉皮、晒伤等,可在这个乐观的女孩眼里,这是另一番美,美得真实且踏实。

图片
拥措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文物局的有力指导下,通过实施“考古中国”西藏项目,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扩展了西藏考古视域和解读视角,对于进一步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坚实和有力的历史佐证。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女子考古队牢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使命,将继续秉承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怀揣着对“诗和远方”的美好憧憬,步履不停、逐光而行,脚下步伐愈发坚定无畏,顶好西藏考古的“半边天”。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