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作 让非遗在校园开花结果

字号:T|T
2024-03-19 10: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图片
▲ 学生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黎锦技艺  受访者供图

鼻箫声动心弦,竹竿舞青春动感,黎锦纹样丰富,鱼茶回味悠长……在海南省五指山市,各个中小学的学生都熟悉非遗,不少学生通过学习成了“非遗迷”,有些还成长为“小小传承人”。

从一项任务到一种自觉,五指山市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培育起一批文化传承的新苗,让非遗在校园开花结果。

以多样选择满足学生多元成长需求

近期,作为非遗传习基地之一的五指山市红星学校迎来了新一批“非遗进校园”项目。“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许多学生表示,因为在非遗课程中找到了真正的乐趣,所以大家对这门课程格外上心,勤加琢磨,即使过了一个寒假也并未淡忘上学期的学习内容。

“经过长期认真学习,现在很多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非遗作品,有些学生对喜爱的非遗项目还主动展开研究。”红星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在校园建立非遗传习基地,拉近了学生与非遗的距离。为确保非遗课程教学效果,近年来,红星学校将一栋五层教学楼规划为课程活动场所,配置了黎族竹木乐器鼻箫、灼吧、乐器展示架等设备设施,并由学校广播员担任非遗项目解说员,辅助相关课程,普及非遗知识。

“我们不走过场也没有‘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是尽可能提供多样选择,满足孩子们的多元成长需求,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真正让这项工作助力青少年成长。”许多参与其中的非遗传承人和学校老师告诉记者,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找准了因材施教的切入点,非遗课程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专注力,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以灵活性保障教学队伍稳定

自2013年起,五指山市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以部分学校为试点开设了非遗课程,并根据学生需求逐步增设相关内容。目前,非遗进校园已实现在五指山市14所中、小学校全覆盖,相关课程涉及传统技艺、音乐、舞蹈和民间文学等多项非遗类别,每年培训约2000人次,培养了大批“小小传承人”。

谈及十余年发展经验,五指山市文化馆副馆长王宇钊说,非遗进校园得以持续创新开展,关键在于形成了多方共建机制。活动由五指山市委、市政府牵头主导,自实施之初就注重五指山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文化馆等单位与各学校形成联动机制。“活动根据各学校学习需求,选派不同项目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授课。学校每学期开设的非遗课程内容随教学计划而变化,授课教师安排也会结合授课质量、教师迁居等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在王宇钊看来,通过资源整合、按需调配,实现了以灵活性保障进校园队伍的稳定性,教学质量也因此得到提升。

“以前是我们文化单位去各个学校作宣传。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过来提出合作,并将非遗进校园纳入学年教学计划。各方积极性调动起来,非遗传承人的参与热情就更高。我们从中小学生抓起,构建非遗人才梯队的工作就越来越有底。”王宇钊说。

图片
▲ 学生们的黎锦作品   受访者供图

以传承实践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精神养分。非遗进校园,一方面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红星学校黎族、苗族学生占比86%,少数民族教师占比25%。为让非遗课程形成常态,提高教师、学生对非遗的认识,该校专门聘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海南苗族盘皇舞的传承人以及黎族民歌、黎族竹木乐器等非遗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担任非遗课程教师,固定时间到校授课。此外,学校组建了一支由黎族、苗族教师组成的非遗课程教师队伍,参与教授黎族苗族五色饭、糯米酒制作等课程;还选拔有特长的黎族、苗族学生担任“小老师”,成立了“踩高跷”“拉乌龟”等以黎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社团,带动不同民族的学生加入。

为让非遗传承的种子逐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近年来,五指山市还编排、推广黎族共同舞校园课间操,让学生在强身健体中参与非遗传承,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依托中小学组建了海南五指山黎族苗族童声合唱团,带领孩子们“走出去”传播非遗。

我国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各民族文化的多彩绽放构成了中华文化大花园的缤纷璀璨。“非遗进校园的系统实施、持续推进,成为助力非遗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推手,促进民族团结,也让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浸润各民族青少年心田。”五指山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