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继续在云冈石窟调研走访,对建议做最后的修改。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
▲杭侃(右二)在云冈石窟调研走访,
了解游客的需求。(2月25日摄)
▲杭侃(右)在云冈石窟调研走访,
了解游客的需求。(2月25日摄)
▲杭侃(右)在给游客讲解云冈石窟的历史知识。
(2月25日摄)
在杭侃看来,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做好保护工作非常重要。他说,云冈石窟现在主要是预防性保护,需要更多的科技投入。
▲杭侃(中)在云冈石窟和同事交流
第12窟的3D打印模型保存方案。
(2023年12月29日摄)
2023年,杭侃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一年来,杭侃积极推动云冈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希望能够通过云冈学研究,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国两会开幕在即,杭侃把目光聚焦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上。他认为,保护利用好一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考古学,还需要更广泛的博物馆、古建筑、艺术等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和研究,不少高校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上任重道远。他建议,应该采取措施,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转化利用提供更多的人才和学术支撑。
▲在云冈研究院可移动文物修复室,
杭侃(左)和同事交流瓷器修复方案。(2月25日摄)
▲在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
杭侃(左)和同事交流文创产品设计方案。(2月25日摄)
▲在云冈研究院壁画文物修复室,
杭侃(左三)和同事交流壁画修复方案。(2月25日摄)
▲在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
杭侃(中)和同事交流云冈石窟数字化技术采集方案。
(2023年12月29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