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蜀石经残拓首次全面系统汇编影印原大原色,最大限度呈现原拓原貌

字号:T|T
2024-02-23 15:10 来源:文汇报

原标题:现存蜀石经残拓首次全面系统汇编影印原大原色,最大限度呈现原拓原貌

上图馆藏《毛诗》残拓。(馆方供图)

蜀石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十三经”石刻。其镌刻时代由后蜀延续至宋,历时近两百年,碑石上千数,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格局。遗憾的是,由于战乱等原因,原石散佚,拓本稀见。

记者昨天获悉,经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授权,上海古籍出版社对现存蜀石经残拓进行首次全面系统汇编影印。作为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石经文献集成”系列成果之一,全新面世的《蜀石经集存》采用原大高清全彩印制,最大限度地呈现原拓原貌。

据《蜀石经集存》主编、浙江大学马一浮学院讲席教授虞万里介绍,石经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载体,是汉、魏、唐、后蜀、两宋、清七朝官方钦定的权威文本。石经从经文文本到书写文字都体现出时代的标准,带有定本之属性,具有极高的文本价值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而创刻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广政年间的蜀石经,又有其鲜明的特点,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多重价值。

在七朝石经之中,蜀石经不仅是唯一的经注本,且字数最多、规模最大、刊时最长,所谓“宏工巨制”,“绝后空前”。

今天经常被提及的儒家经典“十三经”的概念,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间出现过六艺、五经、七经、九经、十二经等阶段。而正是在蜀石经中,《孟子》首次入经,实现了“十三经”的第一次结集,在儒家经典体系转换和学术转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与文物价值、学术文献价值相比,蜀石经碑的艺术欣赏价值亦毫不逊色。蜀石经笔画师法欧体,秀整苍劲,宋拓贞珉,纸墨古泽,清代书法名家何绍基评价其“字有欧法,古味殊胜”。

《蜀石经集存》所依底本,均具有极高的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该书的编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天然考察历代蜀石经著录情况,发现元代即罕有记述,推断蜀石经当毁于宋蒙战争,而现藏于国图、上图的残石拓本皆为一级文物,应为真正意义上的宋拓。

其中,现藏于国图的《周礼》、《春秋》三传残拓,在曾经的藏主刘体乾的一番操作下,满目琳琅的名家翰墨,连同字体端劲的金石墨拓,共同构成了一组空前绝后的艺术图卷。值得一提的是,它们曾一度流失海外,上世纪60年代,经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国家文物局克服重重困难购回。现藏上图的《毛诗》残拓,为清代藏书大家黄丕烈之旧藏。黄丕烈得到这件孤本后,将之重新装裱,并配以楠木书匣,是我国书籍装潢艺术的鲜活例证。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