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戏剧《永乐长思》:穿越去探索《永乐大典》的下落之谜

字号:T|T
2024-02-19 15:55 来源:京报网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六年(1408),明嘉靖年间重录副本,但令人痛心的是,这部大典的正本至今下落不明,而重录于嘉靖之末的副本目前仅有400余册、800余卷及部分零叶存世。大典正本为何消失?副本又是如何在一代代文保工作者的努力下得以保存,其间经历了哪些风雨?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上演的《永乐长思》,以国风科幻沉浸式戏剧的形式,带着观众穿越时空,探寻古籍传承的奥秘。

在博物馆也能看戏?看的还是关于《永乐大典》的沉浸式戏剧,这着实让戏剧爱好者、展览爱好者和古籍文物爱好者都感到无比新颖。走进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第九展厅,两侧墙壁上挂着明代皇帝的画像,身边的橱窗中摆有《永乐大典》的书页,正想凑过去好好瞧一瞧,忽然,灯光变得昏暗,橱窗里的一册《永乐大典》被人拿了出来。刚刚在你身边和你一起看展的人,竟然还有“隐藏身份”,而同在一室的“参观者”,也被开启了追踪《永乐大典》之谜的悬疑之旅。

图片

近来,沉浸式戏剧是演艺行业的热门话题,很多主打沉浸式体验的剧目拉近了台上台下的距离,但像《永乐长思》这样做到完全没有舞台,甚至没有观众席的戏剧,可以说做到了“全方位沉浸”。剧中有7个空间,观众在流动游走中观剧,不同的戏剧空间中有不同的场景。有的场景仅仅是一间小的书房,书桌前,一位演员拿着《永乐大典》,正在给另一位演员讲解大典的纸张样式等基本信息,观众也能凑到他们背后,看看他手里的“大典”。剧中还有失火的情节,狭小的房间忽然遍布“浓烟”,窗格外透出红光,演员们一边救火一边抢救图书,气喘吁吁地擦着观众的肩膀跑进跑出,长袍带起的风扑面而来,当真就是在观众身边演戏。

图片

沉浸式戏剧主打体验感,但能让观众自己决定戏剧结局的剧目并不多,《永乐长思》却开启了多结局模式。该剧包含6条不同的观剧线路,形成了网状的叙事结构,每一次“打开方式”的不同,都对应着不同结局。观众的选择变得至关重要:从记忆的大门打开开始,就要选择前往不同的“空间”;关键剧情时,观众可以选择跟随哪位主角前行;最终,观众会根据一路上搜集的线索给主角团答案,告诉他们《永乐大典》正本遗失何处,而这一切都导向了不同的结局。在“解谜”的路途中,演员们除了会在4个朝代的空间里演绎故事,也会穿插武术、舞蹈等表演,让观众走近这部扑朔迷离的传奇大典。

图片

把古籍文博类的题材与沉浸式戏剧恰到好处地结合,不仅重体验,也颇具知识性,这是《永乐长思》值得肯定的地方。戏剧故事虽架空跳脱,但生动地再现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过程,对明朝两代帝王下令编写和重录大典的背景进行呈现。剧中展现的明清时代风貌也十分考究,例如锦衣卫服装的形制、清代官员品级与衣服的纹饰、清代汉家女头饰与发髻样式,都以历史史实与考古发掘为依据,在《永乐大典》海内外最大藏家——国家图书馆的加持下,《永乐长思》的严谨性与准确性显然超过一般的古装影视剧和舞台剧。

图片

《永乐长思》是一部想让人想“复刷”的剧,不仅仅因为想“打卡”多个支线故事和不同的结局,而是它有着让人想一探究竟的魔力。《永乐大典》正本的散佚至今成迷,如此修于皇家、藏于大内的皇皇巨著,竟能不翼而飞?副本遭遇时代更迭,几番遇险才能传承至今,其他卷册又流落何处?《永乐长思》用多线式和回溯式剧情,带领观众拨开重重迷雾,一步步走进《永乐大典》这部合古今而集大成的鸿篇巨制,再把这个最关键也最难解的谜题作为留白“回赠”给观众。观众看到了一代代文化传承者如何保护大典,哪怕在时代动荡、自身难保的处境下,也甘愿以身犯险、骨肉分离,只为国宝安然无恙。他们守护国宝、守护文化的故事,才是《永乐长思》最动人之处,一代又一代图书馆与文保工作者在典籍保护上做出的奉献与牺牲,也揭示了中华文明在薪火相传中无比强韧的生命力。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