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杨墓地位于西安市莲湖区红庙坡街道原大白杨村东南,地处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塬高地上,历年来多有汉墓发现。
大白杨墓地位置示意图
本次发掘全景
本次发掘区应为大白杨墓地的核心区域,北距汉长安城覆盎门约1.1千米。共发掘墓葬2000余座,其中西汉墓超过1700座,分布在约1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非常密集。西汉墓以小型墓葬为大宗,多为竖穴墓道洞室墓和斜坡墓道洞室墓;葬具多为木质单棺,葬式以仰身直肢占绝大多数,流行单人葬,有一定数量的两人合葬;出土各类遗物近1万件,多为普通陶器,包括仿铜陶礼器、模型明器和实用器。根据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这批西汉墓葬的年代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墓葬形制多采用墓道宽于墓室的竖穴墓道土洞式和竖穴土圹式。陶器组合常见鼎、盒、蒜头壶、缶、罐、甑等。年代当在秦汉之际。
第一阶段典型陶器组合
第二阶段,出现墓道与墓室等宽的竖穴墓道洞室墓。与第一阶段相比,仿铜陶礼器组合有较大变化,以施红、白、紫彩的鼎、盒、钫为主,少见蒜头壶,陶房形仓为本阶段新见器类。年代约为西汉早期。
第二阶段典型陶器组合
第三阶段,墓葬形制以墓道与墓室等宽、墓道窄于墓室的竖穴墓道土洞式和斜坡墓道土洞墓为主。除依然流行单人葬外,两人合葬墓开始出现。仿铜陶礼器以施红彩为普遍现象,并逐渐被釉陶器取代,基本不见房形仓,模型陶器以囷、灶为主。年代约在西汉中期。
第三阶段典型陶器组合
第四阶段典型陶器组合
第四阶段,流行斜坡墓道洞室墓,多见两人合葬,墓葬内常见子母砖券顶和转铺地。仿铜陶礼器流行施墨绿釉,器盖、肩、腹模印浅浮雕图案。年代应为西汉晚期。
第五阶段,墓葬形制出现“复古”迹象,多见竖穴墓道洞室墓。器物组合、器形等与第四阶段变化不明显,但随葬种类多样的新莽钱币,如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泉、货布、大布黄千、次布九百等。年代应为新莽时期。
本次发掘还出土了一些与墓主职业或身份相关的随葬器物,如玉料、职印、铜器刻铭等。玉料品质较好,基本都是治玉过程中的边角料,表明墓主可能为玉器作坊的工匠。铜器刻铭和职印仅为个别发现,如“千岁单祭尊”印、“乐工作靳氏”器等,表明墓主具有一定社会地位,但不会过高。
随葬玉料
“千岁单祭尊”印
铜器刻铭
总体来看,大白杨墓地为一处大型西汉墓地,以西汉小型墓葬为主体内涵,葬者当以长安城周边平民为主,其中可能包括玉器工匠和低级官吏。该墓地使用年代与西汉国祚基本保持一致,为研究西汉京师周边平民墓地的时空分布、小型墓葬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是复原古都长安西汉时期社会图景的重要素材。此外,本次发掘区域西北部广泛分布唐代太仓遗迹已被考古工作所证实,以西应为西汉覆盎门外大街,东部进入唐代禁苑范围。在发掘过程中,我们认真梳理前期周边工作成果,保持问题导向,兼顾找寻唐太仓南界、汉大街东界和唐禁苑西界的学术目标,发掘证实了上述三处重要遗址并未延伸至本次发掘区域,对进一步明确各自分布范围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