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会说话”讲述向海而兴的故事

字号:T|T
2024-02-04 08:44 来源:国家文物局

在“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期间,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光明网、泉州市文物局联合推出“文物会说话”系列海报新媒体产品。该系列甄选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元代印度教毗湿奴石雕立像等8个当地典型文物,通过AI配音形式,以第一人称视角,从展示主体内容、突出文化特征等方面切入,对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存、文物等内容作创意化盘点和趣味解析,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宋代海船残体

 

“大家好,我是一艘来自宋代的海船。看见我,你是否想到700多年前,我乘风破浪,满载货物进行远洋贸易的场景。在我的身上,拥有着很多在当时遥遥领先的‘黑科技’。尤其是水密隔舱技术,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能,是我国在造船技术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种技术,仍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船舶制造中。你说厉不厉害?”

——来自宋代海船残体的自述

文物简介:此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载重量200吨。出水时便只有下甲板的部分,尖头方尾,尖底,船身扁阔,平面近似椭圆形,舷侧板为三重木板,船底板为二重木板,共有十三个隔舱,为典型的福建尖底海船。现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宋元磁灶窑绿釉双龙抢珠纹军持

“大家好,我叫宋元磁灶窑绿釉双龙抢珠纹军持。我们军持家族的记载,可追溯至晋,盛行于宋元,最早是僧尼随身的贮水器,用来饮用和净手。‘我有军持凭弟子’‘明月照我牗,独手携军持’这些诗句,说明我们在平常人家的日常生活也十分流行呐。我们曾漂洋过海,远销海外,是福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典型物证。”

——来自宋元磁灶窑绿釉双龙抢珠纹军持的自述

文物简介:南宋到元代文物。口径7.2厘米,腹围12厘米,底径6.5厘米,高13厘米,敞口,宽沿,边唇外卷,微缩颈,折圆腹,假圈足。肩腹部附流,流嘴残,肩颈间堆贴一圈凸棱,上腹部模印双龙抢珠纹,下腹模印仰莲纹。施绿釉不及底,底露胎,胎呈灰白,有流釉现象。现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波斯孔雀蓝釉陶瓶

“大家好,我是波斯孔雀蓝釉陶瓶。你看我的整体造型:敛口、丰肩、长鼓腹,体形硕大,状如竖立的橄榄,通体散发着碧蓝晶莹的光泽,集神秘高贵于一身……你可能也猜到了,我可不是本地人。我的故乡是西亚的波斯地区,借助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来到了咱们福建,我可是中国与西亚地区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哦。”

——来自波斯孔雀蓝釉陶瓶的自述

文物简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所藏波斯孔雀蓝釉陶瓶,高78cm、口径15cm、腹径41cm、底径17cm。敛口,丰肩,长腹渐收,平底而沿外突。颈肩间附有环耳,外腹壁贴塑三组幡幢状的纹饰,下腹部有一道粗绳状的贴塑纹。陶胎质较疏松,呈橙红色,通体施蓝绿釉,釉色晶莹。器型、纹饰来看,均显示出来自西亚的独特风格,极有可能是在五代十国时期,通过泉州港或福州港从西亚流传到福建。

元天主教泉州主教安德烈石墓碑

“别看我是一块残缺的‘石头’,在我的身上,留存着意大利传教士安德烈·佩鲁贾在泉州生活的痕迹。要问安德烈·佩鲁贾是谁?那就不得不提他寄回故乡的一封信。他在信中描述了泉州的繁盛景象和他在泉州的工作成就。他的记述,让很多年前中外文化在泉州的荟萃,有了可信的资料。”

——来自元天主教泉州主教安德烈石墓碑的自述

文物简介:元代文物。高63厘米,宽45厘米,厚9厘米。原碑顶作尖拱形,尖拱下浮雕两个有飘带的飞天,扶持着一个“圣物”,上面刻一朵莲花,在莲花上竖立一个十字架,碑面正中阴刻数行拉丁文字,文字左至右横写。现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元印度教毗湿奴石雕立像

 

“我诞生于泉州,这里是中国目前唯一发现有印度教寺遗存的城市。我被雕刻成印度教主神之一——毗湿奴。我的形象,保持着古典的高贵、静穆与均衡,面部综合了中国人和印度人的特征。当你看到我,是否会想到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国际范’,以及中印两国悠久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历史?”

——来自元印度教毗湿奴石雕立像的自述

文物简介:元代文物。高115厘米,残宽51厘米。石像头戴一尖顶的帽子,两眼下视,鼻梁高耸,有四手臂,上两臂右手持圆盘,左手持法螺,下两臂右手伸出,手掌已断失,应作无畏手印,左手倚一根棒形矛,石像立于半月形的莲座上。现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

“上世纪七十年代,泉州东郊石井乡村民取土的时候,挖掘到一座唐墓,在墓内发现了我。在我的身上,记录了一位丈夫为亡妻撰写的墓志铭,也意外留下了一段关于早年厦门的珍贵资料。我的出现,让大家知道安史之乱时,厦门称‘新城’,改变了‘厦门自宋以上无可考’的情况。”

——来自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

文物简介:此文物为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长54厘米,宽41.5厘米,厚4.5厘米。顶部有云气火球纹。铭首阴刻“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篆体。正文阴刻20竖行,楷书。这一墓志铭的发现,改变了“厦门自宋以上无可考”的情况,为研究厦门开发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是件极其宝贵的重要文物。

元景教四翼天使石刻

 

“一位男性坐在云端,身披云肩,颈饰璎珞,背后两对羽翼饱满有力……听起来,这是从神话里走出的人物,而他也一直‘活’在我这块石刻上。祥云、莲花、羽翼,这些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元素,为什么会如此和谐地混搭在一起?别忘了,我的‘出生地’泉州,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繁盛与交融,也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包容。”

——来自元景教四翼天使石刻的自述

文物简介:元代文物。长53.5厘米,宽51厘米。呈尖拱形,尖拱下镂空,碑面浮雕一位趺坐男性天使,天使披云肩,身着宽袖袍,两手于腹前捧一朵盛开的莲花,花上承托一个十字架,肩后两对展开的羽翼后有飘带,趺坐于云端。现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元伊斯兰教永春达鲁花赤墓碑石

 

“我长着一张方正的脸,有着波浪一样的发型,带着汉字和古阿拉伯文两种文字,记载着一位级别较高的泉州永春县‘达鲁花赤’(即地方长官)的故事。对了,还有几方与我相似的石刻,或带有古阿拉伯文、波斯文等外语,或画着伊斯兰图案,甚至抄录有《古兰经》《圣训》章句,从宋元时期的泉州遗留下来,带领今天的人们探寻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交往和多元共处。”

——来自元伊斯兰教永春达鲁花赤墓碑石的自述

文物简介:元代文物。残高44厘米,宽42.5厘米,厚8.5厘米。辉绿岩质地,顶部呈尖拱状,底部残缺,双面雕刻文字,一面刻波浪状的图案边框,框内浮雕四行阿拉伯文,另一面正中一竖行中文楷书“奉训大夫永春县达(鲁)……”。现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