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丨八入京师】
北宋的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据史料记载,苏轼曾先后八次来到京师,而这里也见证着苏轼长达40年(1061—1101)仕宦生涯的起起伏伏。
【贰丨历典八州】
“典”是掌管的意思,即苏轼先后做过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八个州的最高长官。
“两赴杭州”:苏轼分别于熙宁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元祐四年(1089)任杭州知州。任职期间,苏轼在水利建设方面作出极大贡献,他疏浚钱塘六井,并向朝廷争取经费,兴工开浚西湖,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筑成一道长堤(苏堤)。遭遇疫情时,苏轼设立安乐坊,用“圣散子方”救治当地民众。
知任密州: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三日至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中旬,苏轼在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的两年中,逐渐度过了不惑之年,进入人生成熟期,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望江南·超然台作》《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密州成为他光辉一生的重要阶段。
【叁丨谪居黄州】
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在谪居黄州的四年多时间里,从士大夫转化为“东坡居士”,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重要变化,其文学艺术创作也达到了一生中的高峰,创作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以及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等作品。
夜游赤壁: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有感而作《赤壁赋》。同年十月重游,又作了《后赤壁赋》。
【肆丨安置惠州】
绍圣元年(1094),苏轼又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为英州(今广东英德)知事,赴英州途中改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壹丨跨海南迁】
绍圣四年(1097)六月,年过六旬的苏轼携幼子苏过,从徐闻递角场出发,浮海过琼。苏轼曾在琼州州治暂住,在城东南发现“双泉”,后启程赴儋州任职。
【贰丨传道授业】
苏轼在儋州“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与当地百姓交往。他关心民间疾苦,帮助当地百姓医治疾病,劝导黎民弃陋习、务农耕,传播中原文化,讲学明道,撰写或修订了代表其经学最高成就的“海南三书”,又称“经学三书”,在海南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叁丨遇赦北归】
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赵佶继位,苏轼接到诏令,量移廉州。“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离琼之际,苏轼以《别海南黎民表》书写对海南的不舍与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