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跑文物新闻就像做文物工作一样,是一个需要自我学习、吸收、打磨再不断学习、周而复始却又常学常新的过程。与资深记者们相比,对于文物方面的许多专业门类、术语、价值意义,我还未能做到熟稔于心、信手拈来。在参加新闻发布活动、听授领导专家们讲解时,时常需要随堂查资料,等会后写稿子还得再补补课。
我深感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闪耀着超凡的文明智慧。传承五千年文明,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在早已文而化之的日常生活中对于这一点的体会当然更深。但细数起来,除了长城、故宫等一些广为人知的文化遗产外,我们还有许多未被大众熟知的历史文物宝藏。正是通过参与文物新闻报道,我了解到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南南阳生活着一群以制玉为生的先人,在湖北荆州秦家咀出土的乘法口诀实物——楚简《九九术》又把我国乘法口诀出现的时间往前推了一百年……为什么说中华文明灿若星河,是因为她有着数不清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一个个通过考古研究得以具象化了的、可视可触的文明印记,这星星点点跨越时空、凝聚成河,怎不令人震撼!
我深感文物事业之焕新活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文物工作的使命任务。我看到,一方面许多历史文物遗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使他们从尘封的历史中活起来,像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实施都使得各遗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古老文物与新潮文化结合大放异彩,各大小博物馆都在积极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各式文创产品,从以往的阳春白雪跃变成为如今的旅游热门打卡地;《寻古中国》《国家宝藏》《何以中国》等系列节目吸引观众开启追剧模式,真正把传奇精彩的中国故事演化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
我深感文物工作之筚路蓝缕。“文物工作是和物打交道,对方不说话,你当然也没话说,得静下来、沉得住”,“我们常常一挖就是几个月,但你不知道土底下到底有没有东西、有什么东西,这种对未知的甚至可能是无果的探索有时是非常煎熬的……”考古工作者的这些话曾让我陷入凝思,人人都羡慕的工作是事少、钱多、离家近,可他们的工作跟这些一点儿也不沾边。我想,这就是源于工匠精神与奉献精神的支撑吧,当然还有他们都有谈到的对中华文化与历史文物的无限热爱。
……
本是简写几点,但发现越写越多、越多越深,或许正如文物事业一样,是用今人的方式去重新载录中华文明之璀璨光华,所以又岂是一页文字能写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