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陕西丰京大原村制陶作坊遗址2023年度发掘收获

字号:T|T
2024-01-17 16:00 来源:文博中国

大原村制陶作坊遗址位于西周都城遗址之一的丰京遗址西南台地上。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2023年3月至9月对该遗址进行了6个年度的考古发掘。通过前5个年度的发掘,确认该遗址的主体年代为西周晚期偏早阶段,主烧夹砂褐陶微分裆疙瘩鬲。是一处产品相对单一、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制陶手工业作坊遗址。

 

图片

发掘全景(上北)

 

2023年,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和聚落布局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继续在遗址西南陶窑密集分布分布区域进行发掘。发掘面积411.2平方米。发现西周时期陶窑1座、灰坑10个(含陶窑操作间)、墓葬3座、水井1座和沟1条。另外,还清理了1条近代沟和1座近代墓。

 

本年度发掘共出土陶鬲、陶簋、陶豆、陶盂和陶钵等陶器,陶垫、圆形陶器、陶丸等小件器物以及残次陶鬲和陶盂等200余件,为研究西周时期制陶手工业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图片

出土陶鬲、陶簋、陶豆、陶盂和陶钵

图片

出土陶垫、圆形陶器、陶丸、残次陶盂和残次陶疙瘩鬲足

 

 

发现一组“工、居、葬”合一模式的遗迹。其中陶窑Y19及其操作间H136为烧制场所;灰坑H132、H135等出土大量散状青灰色陶坯,可能与制坯有关;与制陶遗址大致同时的墓葬M33和M34,以及J5和Y19出土人骨,其墓主可能为管理陶工的低级贵族或陶工;水井J5可能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这一组遗迹形成一个小的独立生产单元,为研究制陶遗址生产流程、功能区划和聚落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

 

图片

J5出土人骨(上南)

图片

M34全景(上东)

图片

M35全景(上南)

图片

M35随葬器物

 

遗址内还发现可能为制陶生产的管理者和底层陶工。M33葬具为一棺一椁,年代大致与制陶遗址年代相同,墓主身份等级较高,可能为制陶生产的管理者。在J5和Y19填土堆积内均出土一具人骨,根据发掘情况看,应均是在水井和陶窑废弃后埋入的。M34无葬具,仅挖一个小坑,将人埋入后,用1件夹砂褐陶疙瘩陶鬲打碎覆盖在上面。这些人骨很可能是专门从事制陶的底层陶工,死后随意扔进废弃后的陶窑和水井中或简单处理后埋葬。这为我们研究制陶生产组织管理提供了重要证据。

 

图片

Y19填土出土人骨(上西)

 

另外,遗址内还发现一座西周早期低级贵族墓葬M35。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大底小。墓向97°。墓口距地表约1.48、长约2.74、宽约1.32米。墓底长约3.02、宽约1.48、距墓口约2.39米。葬具为一椁一棺。有腰坑。在椁室东部棺椁之间随葬有铜爵、铜觯各1件;陶鬲、陶簋、陶罐和陶尊各1件。在棺内头部出土贝4枚,可能为口唅。该墓出土的铜觯和铜爵是西周早期西周墓葬常见铜器组合形式。周式簋、联裆鬲和小口圆肩罐也是丰镐遗址内西周墓葬常见的陶器组合。但墓底却有殷商文化中常见的腰坑。通过该墓形制与随葬器物,我们可以看出周文化与殷商文化融合的现象。它也不失为我们“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典型例证和具体体现。

 

综上,大原村制陶作坊遗址2023年度的发掘所获得的资料为我们深入研究西周制陶手工业生产流程、产品流通与分配、工匠生产与生活,分析西周手工业生产模式与管理组织形态,研究制陶遗址区内的功能区划和丰镐遗址的聚落布局,乃至西周都城研究、手工业研究和社会形态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