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文博行业100件大事

字号:T|T
2024-01-16 16:02 来源:文博圈
1月
1- 1月5日,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在京召开
1月5日,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在京召开,总结2022年文物工作,部署2023年工作任务,谋划推进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2- 1月5日,全国文旅厅局长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总结了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2022年工作情况,明确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3-1月12日,陕西省文物局发布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其中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取得了多项突破!
图片
 
此次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共清理陶俑220余件,其中,陶马16匹,战车4乘,以及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
4- 1月13日,“世界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
会上,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腾讯共同面向全球发布了“数字中轴·小宇宙”先导片,“数字中轴·小宇宙”将综合运用高清照扫、游戏引擎技术、云游戏等前沿技术,在数字世界里,再现北京中轴线。
图片
5-  国家文物局印发2023年工作要点
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2023工作要点,明确七个方面的35个工作要点。
6- 1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文物市场行政执法工作的通知》
两部门发布《通知》明确,要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有力打击文物违法经营活动。
7-《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发布
经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并正式公布实施。《规划》正式明确中轴线遗产区具体范围。
2月
1- 2月1日,中国博物馆协会2022年“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施工单位资质评估推介”发布最终结果
2- 2月7日,国家文物局、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依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
会议当天发布焦某卫等14人盗窃(文物)、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等14个依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
3- 2月,陕西公布考古发现西周、东周时期8座“甲”字形大墓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陕西省韩城市陶渠遗址发现西周、东周时期8座“甲”字形大墓,发掘完成的7座。考古人员初步推断,陶渠遗址是西周、东周两周之际的“京”国所在地对研究周代的分封制、政治地理、“夷夏融合”等问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4- 2月13日《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印发
《方案》明确,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高标准打造全域博物馆、培育红色文化旅游带、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
3月

1- 3月1日,国家文物局公布6183家博物馆全名单!

3月1日,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布了2021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共有6183家博物馆信息公布。其中国有博物馆4194家(文物行政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3252家、其他行业性国有博物馆942家)、非国有博物馆1989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共1218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204家、国家二级博物馆448家、国家三级博物馆566家。
2- 国家文物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方案(2023—2025年)》
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共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印发《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方案(2023—2025年)》,《方案》针对我国文物资源特点、安全风险状况、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实际需要等,明确提出17项重点任务。
3- 两会召开,文博代表积极献言献策
2023年两会期间,全国文博代表为文博事业发展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提案,并得到各界认可。
4- 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发布

3月12日,陕西省考古学会发布“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名单,西安三殿汉代古桥遗址、旬邑西头遗址、秦汉栎阳城遗址、靖边清平堡遗址、洛南县夜塬遗址、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成功入选。其中,洛南夜塬遗址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史,将洛南盆地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至少延伸了30万年,使得洛南盆地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存在百万年前人类活动信息的重要地区之一。

5- 国家文物局印发《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导则(试行)》

3月13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导则(试行)》,此《导则》为革命文物主题展览提供了指导和实施方向。
6- 3月19日,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等六部门公布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此次公布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一共1336个,截止目前,中国传统村落总数已达8155个,标志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7-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
《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总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多处提到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相关工作的展望和实施。规划期至2030年,展望到2035年。
4月

1- 财政部、住建部公示: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

此次,共35个村落入选2023年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共。
2- 中法联合发布声明并签署《2023-2025年文化遗产领域合作路线图》
该声明信息量大,声明提到,双方将于2024年共同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支持故宫博物院与凡尔赛宫、上海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在两国合作举办高水平活动。双方承诺在遵守各自法律前提下,为巡回办展提供海关、物流等方面的便利化举措,将努力确保支持的展览中文化物品的完整性和顺利归还。
3-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力推进
4月17日至18日,围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系列会议、活动在武汉召开,国家文物局发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报告(2018—2022)》,全国共评定出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总结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年来建设成就,研判新形势新任务,推动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览会暨“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专题展览也同步开幕。
4- 山西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聚焦考古、古建筑、博物馆三大领域,强化文物科技、人才、管理、利用、政策保障工作,提出到2035年,山西省将基本形成支撑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文物人才队伍体系、文物安全责任体系、文物价值传播体系、文物事业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全面形成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管理、服务“六位一体”工作格局,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更好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5-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优秀成果报送类型主要包括“现场教学类”“情景故事类”“新媒体产品类”“工作案例类”四大方面,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大中小学校均可申报,鼓励馆校联动。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成果将通过两部委联合发布,并上传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编写相关读本读物,供大中小学生使用学习。
6- 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
《通知》强调,鼓励产权单位在遵守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规定前提下,将5G网络建设所需站址资源对外开放。
7- 博物馆数字化可持续发展与实践应用研讨班举办
图片
4月20日至24日,“博物馆数字化可持续发展与实践应用研讨班”在广州成功举办。与会嘉宾分别围绕博物馆数字化与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与多元融合、信息化建设历程与前景展望、数字化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授课与知识分享。
8- 甘肃出台策展人制度和民间收藏文物管理办法
这是全国第一个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策展人制度专项规范性文件。《办法》共分5章21条,对策展人、策展人选任、策展团队组建、策展人职责、展览立项实施和结项评估等内容进行细化和明确。
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名单
9- 中国博协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
4月25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在京召开第七届第九次理事长会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会议审议并批准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审定了2023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会议研究了有关理事会人员变动情况,决定增补钱进等5人为常务理事,增补赵超等8人为理事。
5月
1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物工作要求
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西运城博物馆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文物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国家文物局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发布《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 建设工作的通知》
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强调,就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明确“十四五”时期将试点建设3至5条中国文物主题游径。
3- 三部门发布100个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
国家文物局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共同发布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名单。入选 项目呈现四大特点,一是主题鲜明,二是题材多样,三是分布广泛,四是主体多元。
4- 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在福州成功举办
当天活动公布了最新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 6565 家,比去年新增博物馆382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结果;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获奖名单;2023年度“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名单以及公布陕西西安为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地点。
图片

 

5- 国家文物局公布8类限制出境作品名家名单

根据相关规定国家文物局研究修订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研究制定了1911年后已故陶瓷、雕塑、扇子、织绣、玺印、烟壶、漆器等7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
6-  5部委2省联合发文!重庆湖北博物馆迎发展机遇!
5月,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重庆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规划明确,到2035年,三峡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文物可持续保护利用机制建成,文物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文物保护利用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7- 南海2500米和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古代沉船

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发布深海考古重大发现,在南海2500米和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古代沉船。其中,一号沉船遗址以瓷器为主,推测文物数量超过十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

图片

8- 浙大成立考古学专业
 
5月27日,浙江大学召开考古学专业成立大会据悉,今年浙江大学将招收首批考古学本科学生15人。这意味着浙江大学的考古学学科完成了一条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考古人才培养“学业链”。
 

图片

 
 
9- 全国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1600家
 

5月30日,“自信自强铸辉煌——红色文旅智慧融合发展峰会”暨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开幕,会议公布全国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1600家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达100万件/套,累计推出主题展览1.5万个

 

10- 《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印发

 

《计划》提出十项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廊桥文物专项调查、全面留取廊桥信息、深入推进廊桥研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实施廊桥保护工程、整体保护周边环境、开展综合展示利用、筑牢安全防控体系、培育专门人才队伍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

 
6月
 
1- 5·18国际博物馆日直播周圆满落幕
 

由10大平台联合发起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直播周”圆满落幕。在为期21天的直播活动中,参与博物馆上100家,直播场次100余场,观看总人次600万+!系列话题热度超1000万,活动就吸引了全国大小博物馆、美术馆、行业馆、纪念馆、遗址公园等各类文博机构,为全网观众带来不同风格与主题的展览!热度不断增加,最终共同打造了行业线上直播盛会。

 

2-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

 

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3- 中宣部 文旅部 国家文物局:开展廊桥保护三年行动

 

《计划》指出,加强廊桥保护研究利用工作,首先要坚持全面保护。摸清廊桥资源家底,统筹好全面保护工作,维护廊桥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建立健全廊桥安全长效机制,筑牢安全底线和防线。在做好价值研究的同时,坚持有效利用。

 

4-  202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举行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在四川成都举行。
活动当天公布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和第五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
 
5- 国家民委与国家文物局签订合作协议
 

6月14日下午,国家民委与国家文物局在京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国家民委与国家文物局将共同做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民族地区不可移动及可移动文物保护、民族地区文物展示利用、民族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作、民族地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

 
图片
 
7月
 

1- 《国家文物局 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涉案文物鉴定评估和移交工作的通知》发布

 

7月5日,《国家文物局 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涉案文物鉴定评估和移交工作的通知》发布,《通知》指出,进一步提高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水平和效率,进一步完善依法没收、追缴文物管理移交工作机制,各地做好涉案文物鉴定评估移交工作。

 
2- 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文字种类包含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

 

3- “樊锦诗星”获命名

 

7月10日,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敦煌研究院召开。会议宣布,一颗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樊锦诗星”。会上,樊锦诗再次捐资1000万元,在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专门成立“樊锦诗基金”,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和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4-  全国考古工作会在济南召开

 

7月11日,全国考古工作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会议强调,做好新时代考古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要谋求新时代中国考古的大格局、大视野、大发展树立“大考古”的工作思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图片

 

5- “2023丝绸之路周”活动启幕

 

7月12日,“2023丝绸之路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此次为第三届,“丝绸之路周”是以丝绸之路文化为核心的学术文化、交流项目与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开幕当天,发布了《2022年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甄选全球2022年度丝绸之路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并推出考古发现、陈列展览、学术成果、文化事件,四大板块的“十大”榜单。

 

6-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

 

《通知》就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提出6项要求,其中包括:强化服务供给、完善预约机制、优化场馆环境、提升接待水平、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宣传引导等。

 

7-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7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官微发布《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内容包括机构和人员、艺术创作演出、公共服务、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资源开发和利用、产业与科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资金投入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8-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

 

7月14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就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提出6项要求,其中包括:强化服务供给、完善预约机制、优化场馆环境、提升接待水平、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宣传引导等。

 

9-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已联合印发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规划提出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廊引领、七区联动、八带支撑”总体空间布局,分类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4类重点功能区;提出全面推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黄河文化研究发掘、提升环境配套服务设施、促进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加强数字黄河智慧展现五大重点任务实施。

 

10-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星堆博物馆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11-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试运行
 

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始试运行,近600件文物首次亮相,"古蜀之眼,堆列三星",新馆外观集合三星堆原生态形象,三个体量单元朝向遗址区方向,形成博物馆与遗址区之间的空间对话。围绕“古城古国古蜀文化”,内容展陈集聚三星堆文化丰富内涵,1500余件(套)最具代表性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三星堆考古发掘及最新研究成果。

 

 
文博V视
 
 
,赞15

 

 
12- 李群:6个方面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7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介绍了“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有关情况,并指出6个方面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13- 杭州调整52家市属国有博物馆开放时间,打破“周一闭馆”国际惯例!

 

7月31日起,杭州调整该市52家市属国有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实行分类错时开放。届时,市民游客在杭州每天都可以走进博物馆。此次调整是杭州园文局结合杭州实际,经过前期民意调查和充分论证,并按照日常开放所需财政投入、场馆规模、文物数量等标准对博物馆进行分类。

 

8月

 

1- 财政部发文:文物资源全面入账,堵塞管理漏洞

 

为进一步规范文物资源的确认、计量和列报,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研究起草了《政府会计准则第11号——文物资源(征求意见稿)》及其应用指南。
 
2- 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启动文创试点成效评估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开展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评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全国154家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进行成效评估,并进一步加强试点单位规范管理,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高质量发展。
 
3- 博物馆热,陕历博致观众公开信
 

 

2023年,“博物馆”成为暑期热点,8月4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官微发表致观众的公开信,内文谈到因每日接待最大承载量已达空前的1.2万人次,但每天预约门票点击量超过60万人次,严重供不应求。对此陕历博呼吁建议本地市民避开暑期、法定节假日等旅游高峰,“让景于客”、错峰参观。
 
 
4-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开放服务水平和质量,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讲解服务工作,优化馆内讲解服务供给,规范引导社会讲解服务,不断拓展讲解服务形式等。

 

5- 因藏被盗,大英博物馆馆长辞职

 

当地时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发表声明,表示自家博物馆放在储藏室里的部分文物不翼而飞。被盗文物包括公元前 15 世纪至公元 19 世纪的黄金、珠宝、半宝石等近期未被展出的多件文物。8月25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宣布辞职。

 

6-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区开放

 

8月29日,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正式开放。浙博之江馆位于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地处碧波路和枫桦路交界处,占地约 54400 平方米,建筑面10 万平方米,展陈面积3.2万余平方米,是之江文化中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也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
 
图片
 
7- 国家文物局发布: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讲解服务工作,优化馆内讲解服务供给,规范引导社会讲解服务,不断拓展讲解服务形式等。
 
9月
 
1- 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家级专业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特点,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集中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2-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图片
 

3-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举办

 

9月17日,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论坛包括主论坛会议和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与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4个分论坛,讨论并发布《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郑州宣言》。

 

4- 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正式成立

 

9月17日,由多家高校联建,并与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和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等石窟研究机构共同筹备的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正式成立。该院是在部省合建政策框架下,充分动员、整合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联建单位所在区域的石窟文化资源,汇聚多学科力量,体现“共建共享,科教融汇、校院协同”的新体制研究生院,旨在打造石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发展方面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高地。

 

5- 陕西发布北周宇文觉墓的考古发掘成果

 

9月19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北周宇文觉墓的考古发掘成果,这是继北周武帝孝陵之后经过考古发掘的第二座北周帝陵。宇文觉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北贺村,北临机场高速公路。墓址所在地——洪渎原是北朝至隋唐时期高等级墓葬的集中分布地。

 

10月

 

1- 南宋皇陵考古,是中国百年帝陵考古上的重大突破

 

南宋皇陵考古工作始于2012年,在开展了6年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后,先后组织发掘了四座陵园遗址,取得了重大成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专家学者评价南宋皇陵考古,是中国百年帝陵考古上的重大突破。

 

2- 福建省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0月10日,国务院官网发布批复同意将福建省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截止目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经达142座。
 
3- 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终评结果发布
 

10月12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2022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推介活动终评会”在桂林博物馆召开。并发布“2022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10项、“2022全国优秀文化遗产旅游案例”16项。

 

4- 中科大撤销考古等6个本科专业引热议

 

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官网发布《关于拟撤销“英语”等6个本科专业的公示》。取消考古等6个本科专业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成为网友们激烈讨论的话题。
 
5- 《文物保护法》修订重大进展
 
10月20日,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首次审议,相关专家总结了四大看点。
 
6- 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发现6只绵羊羊车
 

在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蒋文孝透露,在对该墓陪葬车马坑的发掘中,发现了羊车的实物,这在中国考古史上也非常罕见。

 

7- 13部委印发《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

 

10月26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13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面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远景目标,依托研究型文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地区性文物科研机构;文物科研力量显著提升,形成科研方向稳定、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梯队;初步建成国家文物考古标本资源库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数据中心(文物大数据库);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文物保护和考古关键技术,形成若干系统解决方案,建立健全文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衔接机制。

 

8-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为期3年

 

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23年11月起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此次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2024年4月30日。

 

9- 国家文物局 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央属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

 

《意见》提出,2025年,我国将形成较为完备、动态更新的央属文物目录;2030年,央属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2035年,央属文物系统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
 
10- 30名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手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以“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设置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师、金属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6个竞赛项目,每个项目均设置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共产生一等奖10名,二等奖22名,三等奖42名。

 

11月
 

 

1- 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南京盛大开幕

 

11月7日,以“美好焕新·预见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南京开幕。论坛围绕文博行业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新时代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博物馆强国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旨在打造一个文博领域的顶级品牌和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共同探讨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2-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到河南省安阳市调研时指出要深入挖掘文字承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

 

3- 国家文物局印发《水下考古工作规程(2023年)》

 

为加强水下文物保护管理,规范水下考古工作流程,确保水下考古工作人员和文物安全,提升工作质量和科研水平,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制了《水下考古工作规程(2023年)》。

 

4- 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正式成立

 
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是在原浙江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基础上筹备成立的,是全国第一个文物保护与利用结合的省级文物领域综合性行业协会。
 
5- 苏东坡家族墓地确认
 
11月1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眉山市文物局共同披露的眉山重大考古发现确认,“苏坟园”中的大苏坟园为苏轼孙子苏符墓葬,小苏坟园为苏轼曾孙、苏符之子苏山的墓葬。这一完整墓园结构被揭露,在四川地区是极为少见的。
 

6- 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启幕

 

本次大会是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四十多年来第一次组织的全国性博物馆学大会,是中国博物馆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和重要举措。大会以“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锚定当前博物馆事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研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生动实践,努力为博物馆界的学术合作、学术共享、学术提升提供有效和优质的交流渠道。
 
7- 上海市文物鉴定研究中心挂牌
 
11月22日,上海市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举行挂牌仪式。上海市将以此次挂牌为契机,全面统筹文物鉴定资源,优化文物鉴定管理,加强文物鉴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以上海市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为依托,为打造长三角区域文物鉴定平台先行先试创造经验。
 
8- 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发布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名单
 
为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提升育人效果,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开展了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确定了10个示范项目、100个精品项目名单。
 
9- 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本次会议是在《“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落实落地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会议全面回顾了“十三五”以来我国文物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新发展阶段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和关键举措。

 

10-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会召开

 

会议指出,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要突出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思路创新,突出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各方面优势政策力量系统集成,突出文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双向促进,突出发挥文物资源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优势作用。

 

12月

 

1-三部门联合印发《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计划》指出,力争到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抗联文物资源底数进一步摸清,保护管理状况明显改善,展示传承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教育功能有效发挥,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弘扬。

 

2- 考古领队及发掘资质申报工作启动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度考古发掘资质评议和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推荐工作的通知》启动申报工作。

 

3- 国家文物局: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

 

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为切实加强长城保护,国家文物局8日就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切实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依法严格保护。

 

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发布

 

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最新进展成果。探源工程第五阶段最新研究认为,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的长时段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其中古国时代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为距今5800至5200年前后,第二阶段约为距今5200至4300年前后,第三阶段约为距今4300至3800年前后,距今3800年进入王朝时代。
 
图片

 

 

5- 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开播

 

《何以中国》大型纪录片立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研究成果,系统性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形成与早期发展,全方位解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重要论述、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具体举措。

 

6- 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在上海举办

 

本届论坛以“气候变化考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论坛向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颁发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发布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世界考古论坛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

 

7-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1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出席会议并讲话。蔡奇强调,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
 
 
 

 

8- 气候变化与海丝申遗—海洋考古与科技学术研讨会召开

 

本次研讨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就气候变化视角下,不同学科专业在海洋考古勘测、保护与利用作出了精彩的报告,为海洋考古技术的发展开拓全新视野。

 

9- 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定级评估启动

 

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到: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正式登记、经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具有文物、标本和其他藏品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传播功能,向社会开放、正常运行36个月以上(2021年1月1日前成立开放)的各类博物馆,均可申请参加定级评估。

 

10- 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近60位馆长参加论坛,围绕博物馆文化使命、智慧博物馆建设、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理论建设三个分论题展开研讨,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凝聚共识。

 

11- 陕西出台文物事业发展文件

 

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文物局联合印发了《财政支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坚持“守正创新、系统全面、多级联动、服务大局”的原则,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围绕文物保护利用八大重点工程,提出了一揽子24条具体措施,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12-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馆
 

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放,四大类型展陈,四大活动陆续开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后将与首都博物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共同诠释“都”与“城”的关系,展览展示各具特色、珠联璧合。

 

13- 12家单位发起,文博之夜跨年直播大会成功举办

 

12月31日,历时6小时的“文博之夜跨年直播大会”,圆满落下帷幕,本次直播大会是文博人自己的跨年盛典,此次为第三届。由人民日报视界、央视频、微博文博、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新闻、中国联通沃视频、爱奇艺随刻、优酷、雅昌艺术网、人民文博、文博圈、博展联盟发起,全国一百多家文博机构支持参与共同打造,引起了业内强烈反响和社会广泛关注。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