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陕西省考古学会发布“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名单,西安三殿汉代古桥遗址、旬邑西头遗址、秦汉栎阳城遗址、靖边清平堡遗址、洛南县夜塬遗址、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成功入选。其中,洛南夜塬遗址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史,将洛南盆地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至少延伸了30万年,使得洛南盆地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存在百万年前人类活动信息的重要地区之一。
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发布深海考古重大发现,在南海2500米和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古代沉船。其中,一号沉船遗址以瓷器为主,推测文物数量超过十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
5月30日,“自信自强铸辉煌——红色文旅智慧融合发展峰会”暨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开幕,会议公布全国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1600家,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达100万件/套,累计推出主题展览1.5万个。
《计划》提出十项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廊桥文物专项调查、全面留取廊桥信息、深入推进廊桥研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实施廊桥保护工程、整体保护周边环境、开展综合展示利用、筑牢安全防控体系、培育专门人才队伍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
由10大平台联合发起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直播周”圆满落幕。在为期21天的直播活动中,参与博物馆上100家,直播场次100余场,观看总人次600万+!系列话题热度超1000万,活动就吸引了全国大小博物馆、美术馆、行业馆、纪念馆、遗址公园等各类文博机构,为全网观众带来不同风格与主题的展览!热度不断增加,最终共同打造了行业线上直播盛会。
2-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
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计划》指出,加强廊桥保护研究利用工作,首先要坚持全面保护。摸清廊桥资源家底,统筹好全面保护工作,维护廊桥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建立健全廊桥安全长效机制,筑牢安全底线和防线。在做好价值研究的同时,坚持有效利用。
6月14日下午,国家民委与国家文物局在京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国家民委与国家文物局将共同做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民族地区不可移动及可移动文物保护、民族地区文物展示利用、民族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作、民族地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
1- 《国家文物局 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涉案文物鉴定评估和移交工作的通知》发布
7月5日,《国家文物局 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涉案文物鉴定评估和移交工作的通知》发布,《通知》指出,进一步提高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水平和效率,进一步完善依法没收、追缴文物管理移交工作机制,各地做好涉案文物鉴定评估移交工作。
《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文字种类包含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
4- 全国考古工作会在济南召开
7月11日,全国考古工作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会议强调,做好新时代考古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要谋求新时代中国考古的大格局、大视野、大发展,树立“大考古”的工作思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7月12日,“2023丝绸之路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此次为第三届,“丝绸之路周”是以丝绸之路文化为核心的学术文化、交流项目与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开幕当天,发布了《2022年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甄选全球2022年度丝绸之路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并推出考古发现、陈列展览、学术成果、文化事件,四大板块的“十大”榜单。
6-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
《通知》就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提出6项要求,其中包括:强化服务供给、完善预约机制、优化场馆环境、提升接待水平、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宣传引导等。
7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官微发布《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内容包括机构和人员、艺术创作演出、公共服务、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资源开发和利用、产业与科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资金投入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8-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
7月14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就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提出6项要求,其中包括:强化服务供给、完善预约机制、优化场馆环境、提升接待水平、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宣传引导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已联合印发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规划提出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廊引领、七区联动、八带支撑”总体空间布局,分类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4类重点功能区;提出全面推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黄河文化研究发掘、提升环境配套服务设施、促进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加强数字黄河智慧展现五大重点任务实施。
10-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星堆博物馆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始试运行,近600件文物首次亮相,"古蜀之眼,堆列三星",新馆外观集合三星堆原生态形象,三个体量单元朝向遗址区方向,形成博物馆与遗址区之间的空间对话。围绕“古城古国古蜀文化”,内容展陈集聚三星堆文化丰富内涵,1500余件(套)最具代表性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三星堆考古发掘及最新研究成果。
7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介绍了“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有关情况,并指出6个方面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13- 杭州调整52家市属国有博物馆开放时间,打破“周一闭馆”国际惯例!
7月31日起,杭州调整该市52家市属国有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实行分类错时开放。届时,市民游客在杭州每天都可以走进博物馆。此次调整是杭州园文局结合杭州实际,经过前期民意调查和充分论证,并按照日常开放所需财政投入、场馆规模、文物数量等标准对博物馆进行分类。
8月
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开放服务水平和质量,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讲解服务工作,优化馆内讲解服务供给,规范引导社会讲解服务,不断拓展讲解服务形式等。
6-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区开放
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家级专业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特点,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集中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9月17日,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论坛包括主论坛会议和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与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4个分论坛,讨论并发布《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郑州宣言》。
9月17日,由多家高校联建,并与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和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等石窟研究机构共同筹备的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正式成立。该院是在部省合建政策框架下,充分动员、整合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联建单位所在区域的石窟文化资源,汇聚多学科力量,体现“共建共享,科教融汇、校院协同”的新体制研究生院,旨在打造石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发展方面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高地。
10月
10月12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2022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推介活动终评会”在桂林博物馆召开。并发布“2022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10项、“2022全国优秀文化遗产旅游案例”16项。
在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蒋文孝透露,在对该墓陪葬车马坑的发掘中,发现了羊车的实物,这在中国考古史上也非常罕见。
10月26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13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面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远景目标,依托研究型文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地区性文物科研机构;文物科研力量显著提升,形成科研方向稳定、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梯队;初步建成国家文物考古标本资源库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数据中心(文物大数据库);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文物保护和考古关键技术,形成若干系统解决方案,建立健全文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衔接机制。
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23年11月起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此次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2024年4月30日。
9- 国家文物局 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央属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
11月7日,以“美好焕新·预见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南京开幕。论坛围绕文博行业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新时代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博物馆强国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旨在打造一个文博领域的顶级品牌和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共同探讨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到河南省安阳市调研时指出要深入挖掘文字承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
为加强水下文物保护管理,规范水下考古工作流程,确保水下考古工作人员和文物安全,提升工作质量和科研水平,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制了《水下考古工作规程(2023年)》。
本次会议是在《“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落实落地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会议全面回顾了“十三五”以来我国文物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新发展阶段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和关键举措。
会议指出,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要突出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思路创新,突出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各方面优势政策力量系统集成,突出文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双向促进,突出发挥文物资源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优势作用。
12月
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度考古发掘资质评议和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推荐工作的通知》启动申报工作。
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为切实加强长城保护,国家文物局8日就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切实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依法严格保护。
《何以中国》大型纪录片立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研究成果,系统性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形成与早期发展,全方位解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重要论述、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具体举措。
本届论坛以“气候变化考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论坛向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颁发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发布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世界考古论坛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
本次研讨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就气候变化视角下,不同学科专业在海洋考古勘测、保护与利用作出了精彩的报告,为海洋考古技术的发展开拓全新视野。
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到: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正式登记、经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具有文物、标本和其他藏品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传播功能,向社会开放、正常运行36个月以上(2021年1月1日前成立开放)的各类博物馆,均可申请参加定级评估。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近60位馆长参加论坛,围绕博物馆文化使命、智慧博物馆建设、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理论建设三个分论题展开研讨,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凝聚共识。
11- 陕西出台文物事业发展文件
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文物局联合印发了《财政支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坚持“守正创新、系统全面、多级联动、服务大局”的原则,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围绕文物保护利用八大重点工程,提出了一揽子24条具体措施,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放,四大类型展陈,四大活动陆续开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后将与首都博物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共同诠释“都”与“城”的关系,展览展示各具特色、珠联璧合。
12月31日,历时6小时的“文博之夜跨年直播大会”,圆满落下帷幕,本次直播大会是文博人自己的跨年盛典,此次为第三届。由人民日报视界、央视频、微博文博、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新闻、中国联通沃视频、爱奇艺随刻、优酷、雅昌艺术网、人民文博、文博圈、博展联盟发起,全国一百多家文博机构支持参与共同打造,引起了业内强烈反响和社会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