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报料称:江苏淮安韩信母亲墓发现盗洞,有5米深,现场视频监控被破坏。
韩母墓,淮安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城南乡先锋村,北距韩信城遗址2.5公里,隔二河与漂母墓相望,两墓相距约3公里。
橙柿互动收到文保爱好者发来的现场视频:韩母墓上的洞口呈长方形,沿洞壁上下的脚蹬疑似人为挖出的。
当地文保爱好者告诉橙柿,洞底被挖出大块白膏泥了,堆积在韩母墓上。盗洞底部,细看还遗留有疑似三合板和古木。
司马迁也曾前来凭吊
关于韩母墓,文保界人士都熟稔一段史:故城东有两冢,东陵韩母、西陵漂母……
2100多年前的汉朝,一个年轻人渡过长江,来到苏北淮阴。这时距东陵的韩母下葬约90年,离淮阴侯韩信最后一次回家乡祭奠母亲70多年。
年轻人叫司马迁,他到东陵韩母墓前凭吊。后来,他在《史记·淮阴侯列传》末尾,写下一段和别的传记不一样的点评——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曾为平民百姓时,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他到处寻找高而宽敞的坟地,坟墓旁可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韩母墓,的确如此。)
秦汉时期的淮阴城,位于今天的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这里是韩信的家乡,埋着他的两位母亲。2000多年以来,东陵韩母、西陵漂母成为大淮安的地标性历史遗存。
5米深的盗洞什么时候挖的?
“亮煌煌几页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雄赳赳一代名将,野茫茫十面埋伏……”电视剧《淮阴侯韩信》主题歌《十面埋伏》中这样描述传奇人物韩信。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点评,讲述了韩信本人的志向,也凸显了一段母子情深。
▲影视剧中的韩信形象
韩信少年时,母亲患病无药可医,在充满牵挂的心绪中睁眼离世了。韩信父亲的去向,野史有两种说法:一是韩信出生不久韩父就去世了,二是韩父和韩信母子失散。身无分文的韩信,把母亲安葬在淮阴城东不远的高坡丘陵地带。
曾经贫贱一生的韩母,其墓地历经2000多年却得以保存。
因为没有确切的史籍记载,今天的人们无法推测,当年韩信成为传奇大将荣归故里,是以何种规格为母修墓的。
韩母墓高8米,南北长25.8米、东西长26.4米,底直径达20米,业界认为,这种规格的墓葬,长期以来无疑会被无数“摸金校尉”(盗墓者)惦记。当地文保爱好者姚先生告诉橙柿互动,“事实上韩母墓曾屡次被盗过。”
这次发现被盗迹象,是12月8日上午。
一直牵挂韩母墓安全的姚先生来到墓前,发现墓堆上多了很多树枝叶子。“当时盗洞口有掩体覆盖,我没有发现情况。”12月22日,姚先生再次来到韩母墓,终于发现5米深的盗洞。
韩母墓曾被盗掘一空?
韩母墓在史籍里的称谓颇多,明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一书中,把韩母墓称为青墩。咸丰《清河县志·图说》中,将其标示为青狗墩,而当地群众称其为清水墩。民国时的淮阴乡贤张煦侯先生在《淮阴风土记》一书里指出:清水墩、青墩、青狗墩其实一也,此墩即韩母墓。
当地文保爱好者刘大姐介绍,墩在方言里就是大土堆子的意思,原来的墩比现在大多了,祭台的地方都是墩,被村民挖土盖房填地刨了不少。墓地周边一度杂草丛生,垃圾成堆。
韩母墓发现盗洞后,当地人士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韩母墓里面没啥宝贝了,可能已经被盗空。还有说法是韩母墓为衣冠冢。
对此,当地的文保爱好者并不赞同。
姚先生认为,“虽然屡次被盗,但韩母墓没有全部被盗。比如现在盗洞外发现的白膏泥,这可是汉古墓的密封材料。”
考古界有一种观点:白膏泥是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墓葬中,频繁使用的密封材料,楚墓中最为常见。著名的马王堆墓葬中,就有厚达1.3米的白膏泥。
当地官方资料介绍:经过2000多年风风雨雨的侵蚀,现韩母墓的墓墩仍十分坚实。从剖面看:封土共分三层,均用白膏泥与红烧土夯筑,可见此墓非一次筑成。韩母墓的形制为大型土坑竖穴木墓,具有楚墓的营造风格,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对于这次出现的盗洞,当地文保部门已经和公安系统展开调查,暂时未找到盗墓者,也未发现墓葬内的文物被盗。
清江浦区文广旅游局工作人员回应橙柿互动,“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很重视,今天都在现场勘察。”
橙柿互动了解到,韩母墓的盗洞已经回填。警方接到报警,正在调查侦办。
当地文保人士称,被破坏的墓地监控,有关部门也在抓紧采购中。相关部门已申请对韩母墓开展考古工作……
另据极目新闻,清江浦区文旅局文物保护科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他们在12月中旬就接到了韩母墓安全管理员的反馈,称墓上发现盗洞,文物保护科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目前警方已经立案。事发后,他们对现场进行调查后发现,没有文物被盗。因此,他们在23日对盗洞进行了回填,并将之前被破坏的监控摄像头进行了修复,还将墓葬文物管理员从1名增加到2名,加强对文物的巡查。
城南乡派出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接到了韩母墓被打到盗洞的报警,目前案件正在调查侦办中。
3公里外一座更大的墓
传说葬着韩信另一位母亲……
谈起韩母墓的盗洞,还有当地人士关心起另外一座韩信“母亲”的墓:漂母墓。
“我记得父亲说的,几十年前有人家建房子,看漂母墓土好,就拖了几车。漂母墓的土,是当年韩信的兵从各自家乡带来的……”
秦末时期的苏北地区,曾是游侠的热土、英雄的摇篮。
2000多年前,这里远离秦帝国的中心咸阳,民风彪悍,匹夫抗愤,人心向楚。事实上,在秦末汉初,苏北两淮和泗水的楚国故人,成为那段中国大历史的主角——
淮北的宿迁,有个小伙子叫项羽。他的爷爷项燕喊过一句撼动古今的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那时,宿迁西北一百里外的下邳,有个人叫张良。而泗水岸边的沛县,有个“混混”叫刘邦。
距离沛县以南一百多公里的蕲县,还有两个壮汉叫陈胜和吴广。
多年后,这些楚国故人果如项燕所言,命运交错中推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
芸芸众生中,生长于淮南的少年韩信,在发迹成长中,也成为历史的强大推手。
韩信和项羽一样,少年时都是个孤儿。亲妈死后,饥寒交迫的韩信以钓鱼果腹,直到遇到了另外一个“妈妈”,这便是“漂母饭信”的一段传奇。
所谓“漂母”,就是以漂洗丝絮为生的女子。秦时徭役繁重,妇女往往也要参加劳动,比如沛县亭长刘季的夫人吕雉,也曾躬耕下过田。
少年韩信饥肠辘辘,食不果腹,史载:“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一位淮河漂洗丝絮的老妇人,为韩信带了数十天的饭。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为我们记载了乱世中的一丝温暖,漂母是一位光辉的母亲。
一无所有的少年韩信,给漂母一个承诺:“生我者我母,活我者漂母也!我将必有以重报母。”漂母不喜反怒,“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漂母这句话如当头棒喝,敲醒少年的灵魂……
经年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韩信被封为楚王,回到家乡,“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善良慈爱的漂母获得千金回报,这就是“一饭千金”典故的由来。
传说漂母去世时,韩信非常哀伤,命十万将士每人一抔土,筑成一座小山坟冢,规制堪比王侯。取土的地方被掘成大塘,距淮阴城外的东岳庙很近,人称泰山湖。
经过2000年风风雨雨,漂母墓至今直径仍有50米,高约20米,比不远处的韩母墓要大一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