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小道陈列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望城镇,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在江西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园区由陈列馆、邓小平劳动车间、小平小道等组成,占地面积73.3亩。包含小平小道陈列馆、厂职工食堂、修理车间(邓小平劳动车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工车间、钣锻车间、翻砂车间、VR体验厅、小平小道、厂部旧址(邓小平休息室)、小道“剧场”馆、邓小平劳动车间、小平小道。全面展示邓小平同志在江西工作、生活和思考的情况。邓小平劳动车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复原陈列了邓小平同志当时劳动时的场景。
小平小道陈列馆依托场馆内文化遗产资源,切实发挥铸魂育人作用,积极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精彩活动,先后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国防教育基地、江西省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示范点、江西省高校红色育人实践基地、江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为进一步发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传播红色文化遗产的意义,切实将红色资源与红色研学深度结合。根据“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我馆加强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利用,让历史‘可寻’,强化红色参观线路创新;让史实‘可信’,实施重点保护文化遗产;让遗址‘可看’,开展展陈提升和系列宣教活动;让初心‘可感’,打造党史云课堂,为“四史”教育提供“活”教材。研发了《感受历史脉动,追逐红色梦想——小平小道研学红》精品文化遗产研学课程,以“一个展览、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一幅画卷、一首歌曲、一场朗诵、一次体验、一次穿越”为主线,打造了一堂多环节、分众化的文化遗产研学教育课程。“在小道观红展——观览课堂”红色研学走进历史,聆听《一碗白糖水》、《豆腐票的故事》、《钳工台前思国事》等红色故事,感悟伟人精神;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遗产教育+电影《邓小平小道》’文化遗产研学教育课;红色非遗情《回眸那一年——油印博士》红色故事课堂;手工体验课《钳工模拟体验课》;VR虚拟交互体验等,通过“八个一”表现形式拓展研学教育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研学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实现多领域融合、多元化研学教育新模式。使青少年丰富历史知识,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案例详细内容
1、一个展览,再现历史
我馆组织专职社教讲解员、红领巾志愿者讲解员提供公益现场讲解。在讲解员带领下,前来参观的同学们依次观看了解邓小平同志在江西三年零四个月的日子,认真聆听邓小平爷爷的《一碗白糖水》、《豆腐票的故事》、《钳工台前思国事》等故事。通过一张张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让同学们了解改革开放思想的起源,缅怀伟人精神,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2、一部电影,满怀期待
是怎样的心境,让年近古稀的老人不远千里来到南昌?是什么毅力,让小平父子二人坚韧不拔?是何种力量,让人们重燃命运的希望?由我馆联合出品的电影《邓小平小道》在多功能厅向孩子们公益放映。电影课程讲述了1969年邓小平来到江西,虽然身处逆境,却始终“想得开,挺得住”。在江西的三年零四个月,他每天走在这条小道上,前往工厂上班,深入群众感知百姓疾苦,不断思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电影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生动还原了身处人生低谷的邓小平坚守信仰、坚定不移地与人民在一起。观影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感受到邓小平同志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热爱人民、严于律己、实事求是、开阔创新的精神力量,感受到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这个根本”。观影的老师们也表示:“‘红色教育+电影’的研学教育主题鲜明、形式丰富,既增强了党史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能让研学课程更入脑、入心,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经历。”我馆把《邓小平小道》电影课堂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红色电影研学之旅”,以广大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和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3、一个故事,浸润童心
我馆讲解员带同学们走进《回眸那一年——油印博士》红色故事课堂,通过讲述邓小平少年时期的故事带领大家重温那段破浪前行的时光。从家乡四川广安到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再到法国勤工俭学的这段人生经历,让他逐步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在法兰西岁月里,他参加编辑《少年》(后改名《赤光》)刊物。邓小平对《赤光》倾注了极大心力,他负责刻蜡板和油印,因刻字工整、印刷清晰、装订简雅,被大家称赞为“油印博士”。课堂上同学们神情专注,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活动中我们还将采用油印模具非遗教学,在讲解员老师的讲述和指导下,一放、一刷、一刮,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诞生了,通过这快速而简便的印刷方式,小朋友们认识了新的非遗技艺,了解了勤工俭学的邓小平同志虽身居陋室,条件艰苦,但工作热情丝毫不减的艰苦经历,感受到如今我们国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4、一首歌曲,用心传唱
活动现场组织同学们在金工车间的“历史教室”,在社教老师带领下齐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曲,以鲜活的小平小道故事为引擎,以嘹亮的歌曲跟同学们产生情感共鸣,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引导孩子从伟人精神中汲取精神能量,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研学课程思政效果。
5、一场朗诵,弘扬情怀
一首红色经典,诵读的是一段革命情。现场教学同学们集体朗诵《如果信仰有颜色》,表达对党和国家的祝福。
6、一次体验,协同育人
一场红色研学之旅,是集文物探寻、心灵洗礼、成长感悟的互动课堂,让青少年从中体验到温暖的伟人情怀和难以忘却的精神传承。小平小道特别邀请东华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训指导教师朱小兵,为同学们带来了《钳工模拟体验课》,展示每一件钳工工具及作用。在朱老师的耐心教导下,每一位同学都如愿的上手体验锉削研学铁片,在复杂的操作中,感受到邓小平同志在江西劳动时的艰辛,以及这位花甲老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7、一幅画卷,描绘未来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美好未来的图景。小时候的你,是否用神奇的画笔描绘过心中未来的模样?在工厂旧址金工车间的历史教室里,来自南师附小教育集团九龙湖小区的20名少先队员,他们化身为“灵魂小画手”,带着童真的希冀,用手中的画笔认真地勾勒着或粗或细的线条,涂抹着或深或浅的颜色,一幅幅充满童真的作品,展现了她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描绘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心愿和对祖国热爱的蓝图。
8、一次穿越,科技旅行
过去的时光只存在于记忆,如今小平小道将红色教育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半个世纪前的将军楼,通过VR互动亲自体验邓小平一家的生活,主要包括劈柴、喂鸡、摘菜等;同时添加了走小道体验,感受一代伟人走过的平凡之路。
三、互动形式以及创新做法
1、全方位激活“小平小道”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研学教育功能。通过深度、全方位挖掘并加以解读“改革开放从这里走来”的主旨思想,策划举办多样性、多渠道互动参与的研学活动,丰富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展现文化遗产研学的文化内涵,激活馆藏资源的生命力。
2、向青少年公众多面向开放,实现文化遗产资源共享。推动我馆全面扩大旧址资源开放开发空间,积极与东华理工大学、南师附小教育集团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强不同领域内的文化连接,进一步开放资源、搭建平台、优化活动效果;采用多渠道新媒体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新途径,实现文化遗产研学成果共建共享。
3、建立健全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促进文化遗产资源融入教育体系。通过签订馆校共建协议、举办馆校互动活动、“历史教室”、“红色影厅”等方式,切实将学校课堂与文化遗产资源有效结合。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研学需求,分龄设计贴合不同学段的实践教育课程与活动,开发不同主题、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打造受欢迎的文化遗产研学品牌。
4、实施“博物馆+”战略,探索跨界融合发展互动新模式。“+”意味着连接、开放和融合,“博物馆+”能够使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与研究成果更广泛地让社会大众所共享。我馆与历史、非遗、绘画、歌曲、电影、科学等跨界融合,激发博物馆文化遗产研学的创新活力,为开展“小平小道”IP研学活动提供更加多样化、丰富化、互动化的渠道和途径。积极应用“邓小平劳动车间”VR人工智能体验、“全景360°线上虚拟真人导览”数字化技术,“邓小平旧居-将军楼”可视化体验、“体验邓爷爷的菜园”智能化交互,增强“小平小道”文化遗产研学的时代感和传播力。
四、特色亮点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宣传阵地,不仅要让游客在文化遗产教育中汲取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也要合理运用宣传的力量为南昌文旅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我馆通过微信公众号、主流媒体、微视频等平台,对“小平小道”红色文化遗产目的地进行推广,先后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江西日报、澎湃新闻、江西新闻、大江网、南昌新闻、南昌日报、学习强国app等各主流媒体进行专题报导117篇幅,辐射覆盖人群44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