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策划背景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以工艺美术为主题特色,通过历史文物和艺术精品的收藏以及陈列、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的活态展示以及传承、丰富新颖的教育活动和文化宣传,努力打造工艺美术与非遗保护的“展示窗口”“交流平台”“行业桥梁”。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成为集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工艺与民间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保护、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于一体,具有专业特点、杭州特色、运河特征、平民特性的博物馆群落。工美馆群最具特色的“大师工作室”目前有国家级、省市级工美美术大师及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三十余人,为观众提供近距离接触、观赏非遗技艺与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机会。工作室包含西湖绸伞制作、油纸伞制作、手工制扇、杭州手绣、杭州机绣、萧山花边等十九项非遗技艺与传统手工艺。
基于这样的馆区特色,结合馆藏内容,借力大师工作室资源,进行了了博物馆非遗技艺、手艺传习的研学探索实践,策划“妙手博物馆”系列研学课程,主要面向小学生群体,选取风筝、制扇、刺绣、刀剑、剪刀、制伞等工艺美术门类作为课程主题,配套开发研学课程教案、学生手册、手工材料包、工艺视频,带领观众进行非遗技艺的研究性学习探索。
二、课程内容
“妙手博物馆”系列研学课程以馆藏精品、大师工作室、非遗技艺为依托,选取伞、扇、刀、剪、剑、刺绣、风筝七大主题开展课程设计。从发展历史、工艺解读、操作体验、实地参观四个维度进行课程教学,同步开发学习手册、手工体验材料包。
三、课程特色
(1)课程内容寓教于乐:课程内容将博物馆专业知识简练化、童趣化,将非遗工艺从艺术层面引向日常生活,使青少年在授课过程中轻松学习相关知识,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配套手作体验进一步加深了青少年对非遗工艺的了解,在创作过程中动手动脑,收获乐趣。
(2)工艺流程多媒体化。通过制作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以视觉传达的方式把工艺制作流程及相关知识传递给观众,简单易懂又不乏趣味性。实现了普通教学手段难以做到的既有纵向深入解剖又有横向关联扩展的动态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多感官体验,加深对技艺的理解和认识。
(3)活动形式灵活可变:①线下开展模式:博物馆公教人员、讲解志愿者进行授课,并指导完成配套手作材料包制作;②线上开展模式:播放公教人员录制的授课视频,青少年自主完成博物馆开发的活动材料包,此方式可不受地点限制。
(4)课程教学配套齐全:所有课程集教案、课件、学生手册、手工体验包、体验、考察于一体,同时把课程相关的体验材料、工具、教具、学习手册、使用指南、教学视频二维码装进材料包,形成完整的教学配套。
四、互动形式
(1)长期研学授课——面向共建学校、假日小队等组织招募固定团队进行研学授课。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以学期为单位,推出“妙手博物馆”研学课程,每期课程设三个班级,每班十人,学习进度按每月2-3 节课安排,一学期内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为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在始业及结业阶段分别举行开班仪式、毕业典礼,每课时授课期间配套使用学生学习手册、手工材料包等趣味教具。
(2)短期研学授课——面向春秋游团队、外来研学团队等流动团队进行研学授课。根据团队参观游览时长及需求,安排研学课程内容。
五、创新做法
(1)移动研学课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把课程相关的体验材料、工具、教具、学习手册、使用指南、教师资料、教学视频二维码装进材料包,形成了博物馆的“移动研学课堂”。已将“移动研学课堂”带去了四川甘孜州巴塘县、康定市、浙江台州、桐庐莪山、翙岗等地区,让博物馆研学课程、非遗技艺走出去,影响范围更广。
(2)网络研学课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将“妙手博物馆”研学课程在线上做二次输出,通过 图片、视频、文字、语音、二维码的形式将课程内容重组,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等网络平台推广,并同步推出在线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