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12.16-12.22)

字号:T|T
2023-12-26 17:05 来源:国家文物局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召开

12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着力健全保护机构,着力完善保护机制,着力筑牢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文明互鉴。要加强党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领导,确保规划落地、政策落实、工作见效。

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

12月21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陕西宝鸡下站遗址为东周至秦汉时期密畤遗址,考古发现祭祀遗迹1400余个,揭示东周时期秦国、秦统一后、汉代不同时期祭祀遗迹、器物的演变过程。陕西西咸新区北城村墓地是迄今考古发现十六国至隋唐时期规模最大的独立墓园,生动再现这一时期迁徙到关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湖北荆州秦家咀M1093楚墓是目前出土战国楚简数量、文字最多的墓葬,出土3900余枚竹简,是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的珍贵资料。湖南郴州渡头古城遗址是汉代至六朝时期的“临武”县治所在地,考古发现古城址(衙署区)、居址区、手工业遗址、墓地,为研究古代中央政权对南岭地区的开发和有效治理提供重要资料。

爱国主义教育法实施新闻发布会举行

12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实施新闻发布会,对爱国主义教育法实施的重要内容、重要意义、重点内容、核心制度和实施中需要重点把握的原则进行全面解读。爱国主义教育法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掘历史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出明确要求。会上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从传承文化根脉、弘扬民族之魂的高度,通过推动文物的活化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掘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2023年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举办

12月22日,2023年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主题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国近60家博物馆的馆长参加,依次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博物馆文化使命”“智慧博物馆建设”“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理论建设”展开探讨,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共识。馆长们纷纷表示,要充分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并贯彻落实到文博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抓住文博事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持续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北京

“考古北京(2023)——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举办

12月22日,“考古北京(2023)——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共北京市丰台区委员会、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主办。今年,北京围绕“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重点任务,在新宫、琉璃河、金中都、长城、故宫、“样式雷”家族墓地等大遗址开展系列考古工作,在考古成果出版及多学科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是深入阐释“城之源”“都之源”、长城文化带的重要内容。其中,琉璃河遗址人骨DNA研究成果首次公布,是理解西周燕国古代人群社会结构的重要科学依据。

“北京中轴线数字打更人”项目启动

近日,北京中轴线文化进校园研讨会暨北京中轴线数字打更人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活动由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北京科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首都博物馆等联合发起。“北京中轴线数字打更人”项目是利用“云上中轴”小程序链接用户端的平台能力,开展北京中轴线遗产监测的公众参与活动,进而帮助推动北京中轴线日常巡检和科学管理,让文化遗产保护更好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北京中轴线文化教育专项基金也于近日成立,将致力于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人才培养,推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红星耀天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革命文物故事展”举行

近日,“红星耀天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革命文物故事展”在北京举行。展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民族文化宫主办,是首次以新疆革命文物为题材的革命文物故事展。展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用60组(86件)文物和46件档案报刊资料,全面展示以俞秀松、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革命先烈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天山南北播撒革命火种,团结带领新疆各族人民支援抗战、共赴国难、力促解放的英雄事迹与光辉历程。展期将持续至2024年1月15日。

 

山西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开放

12月20日,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该馆位于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是依托北齐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结合山西地区出土北齐壁画和其他文物的保护、研究、利用、管理为核心的遗址类墓葬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分为“别都华彩”壁画厅、“一眼千年——走进徐显秀壁画墓”遗址厅、“简易标美——山西北齐壁画艺术展”临展厅,通过数字VR、动画长卷、人机互动及元宇宙博物馆等方式,为观众解读北朝至隋唐时期晋阳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方面的重要地位。

 

内蒙古

内蒙古首次发现龙山时代高等级建筑群

近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内蒙古清水河后城咀石城址课题组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发现内蒙古地区龙山时代高等级建筑群,其位于内城西南侧坡地上,南侧发现石质护坡墙5道,在坡地中心位置形成一个大平台,平台中部营建有一排五连间的房址。建筑群出土大量陶片、动物骨骼及少量石器,陶片可辨器形有斝、鬲、盉、瓮等,均是本地龙山时代永兴店文化的典型器物。该考古发现为研究河套地区石城的发展脉络、中国北方地区早期城市的建造体系提供新的文化元素。

吉林

《吉林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出台

近日,《吉林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经吉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条例分为七章五十六条,包括总则、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弘扬、保障监督、法律责任、附则。对“红色资源”给予立法层面的清晰界定。规定要充分发挥吉林省的红色资源优势,挖掘和展示吉林省红色资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正式将“三地三摇篮”提升为法言法语。规定在省、市、县三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同级宣传部门牵头,联席会议办事机构设在同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统筹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

上海

古基因组揭示河西走廊过去两千年的遗传史

近日,《科学通报》发表《古基因组揭示河西走廊过去两千年的遗传史》,这一分子考古新成果由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与厦门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携手取得。考古团队首次获取25例来自丝绸之路黄金通道河西走廊的古基因组数据,以基因数据和史料记载相互印证,揭示河西走廊人群发生的大规模人群迁徙和融合。科技考古工作者在敦煌佛爷庙湾墓地获得曹魏时期和唐代各一例基因数据,研究发现他们属于欧亚大陆东西部的混血个体,且欧亚西部祖先成分高达30%至50%,是古代丝绸之路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并存的佐证。

江苏

南京发现商周时期长干古城遗址

12月18日至19日,“长干古城——南京西街遗址重要成果专家论证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和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召开,论证西街遗址的重要发掘成果。经过6年的考古发掘,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西街遗址发现一座有环壕、墙基与门道、水井、猪祭祀坑,距今3200年至3000年的长干古城,约在商周时期。专家一致认为,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将南京建城史提前到至少3000年,丰富古长干里的文化价值,对湖熟文化研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古长干文化资源激活具有重要价值。

福建

福建召开全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座谈会

12月20日,全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座谈会在三明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及福建省委工作要求,交流经验做法,研究工作举措。会议指出,保护利用好红色文化遗存,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历史自豪感,提振奋进新时代、建功新福建精气神的重要举措。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加强对红色文化遗存的系统性保护,突出育人功能,深化文旅融合,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推动长征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乡村振兴等相融合,让伟大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八闽大地绽放璀璨光彩。

江西

“墎墩苑——海昏藏宝”海昏侯刘贺主墓开放

近日,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墎墩苑——海昏藏宝”全面开放。墎墩苑展示以“海昏藏宝”为主题,分为墓园规制、考古历程、保护展示、刘贺主墓、外藏车马坑五个部分,围绕刘贺墓主墓遗址、墓前祭祀建筑遗迹、车马坑遗址三大展示核心,运用原貌展示、场景营造、艺术装置、考古复原、数字演绎等多种手段及现代技术,结合图文展示内容,全景式、全方位、全过程展现刘贺墓现场遗迹及刘贺墓的考古发掘、保护展示工作及成果,旨在表达刘贺墓遗址对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西汉列侯等级的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价值。

山东

山东公布十大文物修复优秀案例

12月19日,首届全省文物保护修复优秀案例汇报暨山东省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年度总结会在济南召开,围绕“科技创新引领文物保护与修复”主题,回顾2023年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成绩和亮点,公布山东博物馆藏全形拓保护修复项目、山东省滕州大韩东周墓地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一期)、山东菏泽元代古船出土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等十大文物修复优秀案例,分享实践经验,介绍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山东博物馆与省内17所院校成功签约

12月16日,“博物馆与高校融合发展座谈暨山东博物馆与高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济南举办。山东博物馆将围绕博物馆人才培养、业务开展、学术研究三大目标,坚持“互融互通、共享共赢”的原则,通过“课程开发”“学术交流”“科研合作”“项目实施”“联合培训”“资源共享”“基地共建”“志愿实习”“互访交流”“品牌推广”等十条路径,在文物研究、保管收藏、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社会研学、文化创意、保护修复、博物馆管理、考古发掘等多个领域,与各高校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构建馆校协同发展新格局。

河南

2023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举行 

12月20日至21日,2023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在洛阳举行。会议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会上发布,裴李岗遗址发现迄今最早小口尖底瓶,为探索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源流关系提供新的关键实物证据;余庄遗址权贵阶层墓地中发现有明确组合形式和相对固定数量差异的陶礼器,说明龙山早中期中原地区已出现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严谨、清晰、规整的规划布局表明当时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古城寨遗址发现四合院式宫殿建筑群,为研究夏代宫殿建筑的起源提供新材料;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发现目前国内最早的贵族墓地“兆域”,对“兆域”起源和中国陵寝制度的发展意义极为重要。

湖北

湖北省博物馆扩建项目问鼎鲁班奖

近日,2022-2023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评选结果出炉,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获奖。该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含文展大楼、游客接待中心、文物保护中心、文物研究中心等建筑。文展大楼工程设计灵感来源于博物馆藏品青铜器——簠,整体采用倒梯形的几何形体,内外兼具大气与美感,有很多精巧设计,结构浇筑成型难度大,外立面全玻璃幕墙吊装难度大、安装精度要求高,中庭结构类型繁多,参建单位秉持工匠精神,坚持精细化管理。

陕西

陕西印发财政支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措施

近日,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文物局印发《财政支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措施》坚持“守正创新、系统全面、多级联动、服务大局”的原则,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标识工程”“中国革命传承工程”“博物馆提升工程”“文物传播交流工程”“文物转化利用工程”“文物科技保护工程”“文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等文物保护利用八大重点工程,提出一揽子24条具体措施,支持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甘肃

甘肃文物部门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发生6.2 级地震。截至12月20日18时,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山门处、窟区河道内出现落石,山门附近管护用房一侧墙体出现裂缝外,石窟内塑像、壁画、窟龛等文物本体未出现受损情况;全省有24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受损,主要是古建筑墙体开裂、砖头掉落、瓦片跌落等情况,未出现塌毁情况;积石山县博物馆11件馆藏彩陶文物受损,其他馆藏文物安全无恙;另有6处文物保护利用管理设施出现墙体开裂等受损情况。目前,甘肃省文物部门在各方面积极支持和帮助下,正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攻坚战,为震后文物保护维修工作全面展开做好充分准备。

青海

青海全力做好地震文物影响排查和抢救保护工作

“12·18”地震发生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立即行动,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作出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和应急保障要求,全力做好文物受损情况排查和文物抢救性保护等工作。严格值班值守,及时开展排查,做好应急准备,全力抢救文物。下一步,重点对民和、循化县易受灾害影响的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防范;进一步核查各地统计受损文物保护单位情况;深入开展喇家遗址博物馆文物受损情况统计评估,已将所有文物打包转运至河湟博物馆,将尽快组织专业力量编制修复方案,确保受损文物及时修复。

宁夏

第九届西北五省一校考古工作联席会召开

近日,第九届西北五省一校考古工作联席会在银川召开。会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来自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有关考古机构及高校的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西北地区近年来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报告和分享,报告内容从旧石器时代考古到历史时期考古,从田野考古到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从文物保护到价值阐释等,涉及考古研究的多个方面,展示出西北地区考古工作在理念与方法、研究与阐释、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绩。

台湾

“丝路光华——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开幕

12月16日,“丝路光华——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正式开幕。该展览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与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办,敦煌研究院与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承办,以敦煌石窟艺术为主题,分为“丝路漫漫”“千年营建”“灿烂佛宫”等五个单元,通过140件(套)展品,融合3D打印和多媒体科技等展示手段,讲述敦煌石窟营建和发展的历史,展现佛教艺术特色和世俗生活百态。展览至2024年4月结束,期间将配套举办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修复专题讲座、敦煌壁画临摹体验、敦煌奇妙夜表演等活动。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