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吉林考古砥砺前行 黑土地书写文明新篇章

字号:T|T
2023-12-25 20:56 来源:文博中国

吉林省位于东北亚核心区域,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吉林省考古工作对于维护我国历史主权和文化安全具有重大意义。2023年,时值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四十年,吉林考古人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国家文物局和吉林省文物局的支持指导下,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学术需求,紧密结合吉林考古和历史研究实践,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先后组织实施了一大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取得重要收获。

 

田野考古,探索吉林源流

 

2023年,共开展主动性发掘项目11项,项目数量创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申报历史新高。

 

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指引,全面启动了“考古中国—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古人类遗址调查与研究”和“考古中国—高句丽文化研究”两项重大项目。

 

“考古中国-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古人类遗址考察与研究”项目中和龙大洞遗址、寿山仙人洞遗址、抚松枫林遗址属重要工作内容,和龙大洞遗址的发掘,进一步完善了遗址的年代和文化序列,对于探讨东北亚史前文化演化与互动、人群扩散与环境适应等关键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也是近年来我国东北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进一步表明中国长白山地区是中国北方细石叶技术起源和发展的关键区域,在东北亚古人类演化与迁徙扩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图片

2023年和龙大洞遗址出土化石分布图

 

枫林遗址相关发现弥补了长白山地区末次冰盛期阶段相关遗存发现和细石叶技术从早期压制剥片技术向成熟的细石叶技术发展的一处重要缺环,进一步完善了长白山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序列。

 

桦甸仙人洞遗址出土遗物分为石制品、骨角制品、动物骨骼及化石三大类,数量达万件。年代最早可达距今16万年前后,是目前东北亚地区发现时代较早的遗址之一,为探明史前人类在该地区的生存和迁徙提供了难得的考古场所。

 

通化龙岗遗址、集安霸王朝山城外围遗址、集安关马山城遗址属“考古中国-高句丽考古研究”项目重要工作内容,对以上遗址的发掘为探索先高句丽遗存向高句丽早期遗存的过渡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与标尺,有助于解决高句丽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周边考古学遗存的关系问题,进而阐释高句丽文化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图片

关马山城出土铁甲片

 

关马山城是研究高句丽时期交通体系的重要节点性遗址,作为高句丽遗存中首次系统发掘的关城,它的发掘对高句丽都邑区外围预警体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霸王朝山城外围遗址点项目对早期高句丽时期遗存有了新的认识,尤其对高句丽早期平民墓葬的结构有了初步了解。

 

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属正在申报的“考古中国-渤海文化研究”项目重要工作内容,本年度发掘首次发现了中区以有序排列木柱为基础的建筑形制,进一步扩大了东夏国官仓的范围并丰富了东夏国官仓的建筑形式。

 

图片

磨盘村山城6号门址发掘区航拍

 

农安围子里遗址为吉林省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一处重要遗址。该遗址的发掘工作为探讨以田家坨子遗址和围子里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进而建立嫩江流域和西流松花江流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农安围子里遗址房址内出土器物组合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2023年继续对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小姚家沟、二趟沟、石人沟区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总面积1500平方米。主要以武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器为主。经考古发掘得知,红石砬子遗址内四类遗存及整体防御体系基本相同,由明暗哨、居住区、转移区、战斗区组成。

 

以上项目分属旧石器、新石器、青铜、高句丽、渤海、东夏、近现代等多个时期,发掘对象包括洞穴、城址、聚落、墓葬等多个类型,多角度、多时段实证吉林地方文明为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中的重要一环。在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内涵、价值的挖掘和阐释,全面揭示古代吉林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标志性成就。

 

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和工程建设

 

2023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考古紧紧围绕“配合国家经济建设,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工作方针开展工作,不畏困难,服务大局,在保障涉建区域地下文物安全,促进基本建设工程顺利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共完成考古发掘项目9项,其中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8项,抢救性考古发掘1项,全年累计发掘面积约2200平方米。完成考古调查项目170项,涉及项目遍布全省各地,涵盖各行各业,包含公路建设、矿产开发、地产开发、河流防护治理工程、厂房建设、风电项目建设、电网改造及建设工程、新能源建设工程以及配合文物保护工程等九大类。完成考古勘探项目17项。

 

配合基本建设考古项目大安市东山头遗址,是为配合省道S210建设进行的考古发掘,获得重要收获。清理发现有21座墓葬,4座窖藏坑,2座房址,一条环壕,出土陶器、玉石器及青铜饰件等各类遗物1000余件,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春秋战国时期遗址,为探讨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文化的交流互动、葬俗形制以及嫩江流域相关问题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图片

 

大安东山头遗址M11

 

配合和龙明岩水库工程枢纽项目建设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獐项古城、獐项墓葬遗址,出土遗物主要包括建筑构件、铁器、陶器、瓷器等,通过发掘证实獐项古城实为一组带有围墙的祭祀建筑遗址。此类考古发现,在渤海考古中尚属首次,对研究渤海王室贵族的葬俗、葬制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考古专项调查针对性解决学术问题

 

《浑江、鸭绿江流域先高句丽遗存考古调查项目》《吉林境内高句丽西部山城联防线调查》两个专项调查采用聚落考古学研究理念与方法,在获取新材料的同时,结合区域内以往调查、发掘成果,有助于建立吉林省境内先高句丽遗存空间分布体系,进一步明晰了吉林省境内浑江、鸭绿江流域先高句丽遗存的分布和保存状况。

 

《东北抗联遗址考古调查》项目强化革命文物有效保护利用。2023年已完成吉林、通化两市调查工作,调查成果颇丰。本次调查是国内首次运用考古学理论方法,主动、科学、系统的抗联遗址考古调查工作,并在此期间摸索、总结出一套关于抗联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方法,为后续吉林省乃至于整个东北地区抗联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案例,对明晰吉林省抗联遗迹分布的数量、类型、布局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地形测绘工作为文物保护行政审批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2023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了《吉林省重要遗址保护区划地形测绘项目》,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全省98处国保、352处省保单位的保护区划地形测绘,切实做好涉及国土空间利用的相关专项规划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衔接,为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文物保护日常管理、文物保护行政审批等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科技考古为文物保护保驾护航

 

在开展传统田野考古工作的同时,充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鼓励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合作,建立了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工作站,搭建全省抗联文物保护技术平台,对公众开放参观,为吉林省遗址展示、出土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等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开展的《吉林东部地区长城资源及周边古代城址航拍及三维数据采集项目》对吉林省东部地区长城资源及周边地区古代城址进行考古调查、航摄航测、数据采集等工作,可以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探讨吉林省历史时期交通和军事防御体系;以其为核心,开展遥感、考古调查研究,在时空语境下搭建的完整的长城基础信息数据库,满足科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内在需求。

 

此外,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部分考古发掘项目都开展了动植物遗存研究工作。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合作,开展多学科分析研究,为研究东北地区古代人群对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古气候环境的演变及动因、农业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开展公众考古活动,讲好吉林故事

 

2023年度,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举办展览、“考古+融媒体”传播、工地向公众开放、考古公开课进校园等手段,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尝试,实现了考古成果多层次、多渠道转化。微信公众号“考古吉林”,每周推送一期,全年共计推送48期,介绍吉林省考古工作进度及成果,展现吉林考古人的精神风貌,提升公众对考古工作关注度和参与度。

 

以红石砬子考古工地为例,全年累计接待参观人数五千人次,省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党校等近百个团体相继参观学习。举办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个革命文物考古流动展览——“黑土地·红石魂——吉林省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风云历程主题展览”,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伪满皇宫博物院等省内外各级博物馆流动展出,累计观展人数达40余万。

 

图片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公众考古活动

 

与央视七套《军迷行天下》合作拍摄播出《探秘红石砬子抗联密营》,与央视十套《探索发现》合作拍摄《吉林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纪实》《云端考古》《完颜希尹家族墓地》纪录片。开展“谛听历史回音,探秘红色历史”——2023公众考古进校园活动,宣传文物保护知识,传播红色文化。和龙大洞遗址参加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推荐工作。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参加2023年度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评选活动。《红石考古志》《考古生活记》两部视频参选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荐活动。

 

科研学术成果丰富历史内涵

 

2023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有在研社科基金项目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5项,青年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3项。出版了《云阳旧县坪(1999~2006)》等3部考古报告。《自安山城——2004、2009~2013年调查发掘报告》《白城城四家子城址——2013~2016年度田野考古报告》等8部大型考古报告即将出版。《汉唐至清吉林冰雪丝绸之路文献资料整理研究》《赛加古城》等7部大型考古报告已完成初稿编写工作。珲春古城村寺庙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入选2022年度第四届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和龙大洞遗址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公布重要收获。一系列考古报告相继出版面世,阐释了文物价值,延伸了历史轴线,丰富了历史内涵,深化了文化内涵。

 

文化铸魂,润物无声,新时代的吉林考古植根中华文化的丰沃土壤,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吾辈当接力传承、砥砺奋进。新的文化使命是赓续中华悠久文脉的历史责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奋斗的姿态担负起使命,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未来,吉林考古继续以调查、发掘和研究三位一体为引导,以区域系统调查为基础,以重要遗址发掘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引导和目标,探索吉林文明特色,提升吉林省文物考古的社会影响力。持续释放文物资源的优势和潜力,讲好吉林文物故事,展现吉林文化形象,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吉林力量。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