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博物馆工作高质量发展

字号:T|T
2023-12-15 11:54 来源:今日海南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文博行业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下称南海博物馆)是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南海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宣传阵地,理应在文化建设中承担使命,写好推动博物馆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图片

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

以先进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博物馆良性运行模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博物馆作为宣传思想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窗口,担负着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重要作用。南海博物馆坚持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博物馆工作,激发文化资源转化创新驱动力,通过以系列主题展览为主体,辅以对外合作交流、社会教育活动、文化创意转化等方面协同发展,积极探索形成“藏品征集—藏品研究—策划展览陈列—社教、文创资源转化—学术交流”的良性运行模式。基于南海博物馆功能定位,依托馆藏资源策划实施原创展览,辅以相应的社会教育活动,深化观众对展览内涵的了解,激发观众兴趣、增强观众体验黏性,并围绕展览进行文化延伸,设计研发系列随展文创产品。在交流合作上,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发掘、研究、保护与利用等研究为着力点,通过举办专题学术讲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合作研究项目等方式,进一步推进学术交流和深化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术研究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上深耕发力,在增强文化自信上蓄力厚植。

图片

文化创意产品

坚持守正创新,构筑文化表达体系,多层次展示中华文化
南海博物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走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通过打造特色系列展览品牌、强化博物馆教育功能、创新文化遗产阐释途径等手段,构建文化表达体系,多层次传播展示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

打造特色系列展览品牌,个性化创新表达中华文化。南海博物馆立足自身使命和功能定位,以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等系列主题展览构成自身展览体系,每个展览既有鲜明的主题、个性化的题材和具有辨识度的视觉风格,又兼顾展览体系总体目标的实现,避免“个性趋同”,体现“千展千面”,把南海人文历史、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观众心里,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开馆至今,南海博物馆累计举办展览37场,包含引进境内、外文物精品展览12场,推出境内、外交流展览11场。其中,“南海人文历史陈列”荣获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和“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诗画彩瓷——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长沙窑瓷器展”分别入选国家文物局2019年度、2020年度、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

寓展促教,强化博物馆“以文化人”的宣教功能。为使文化内涵得以丰富与延伸,南海博物馆利用馆内资源优势,积极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一是自主研发“蓝色国土教育”研学营、馆校合作共同开设“跟着郑和下西洋”等优秀课程,推出全国首家“海上流动博物馆”,着力打造以蓝色国土教育为核心的博物馆教育品牌,通过“展览+社教活动”的方式,共开展1066场社会教育活动,志愿服务1147场,志愿服务累计时长8130小时。二是坚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蓝色国土教育和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浸润感染功能及博物馆文化传播枢纽的作用,实现资源流动、教育流动、学术流动,实现各要素配置整合,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有效缩减城乡文化服务的差距,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2022年南海博物馆“智志双扶”夏令营“志愿+”文化帮扶项目荣获“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2023年,“跟着郑和下西洋”研学课程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优秀案例。

“文化创意+”,创新文化遗产阐释新途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原则的指导下,为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秉承着“用文创产品打造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文创产品是展厅的最后一部分”的理念,南海博物馆充分发掘文化遗产内涵和历史艺术价值,结合南海地域文化特色,积极推进文化遗产资源的重点保护、合理开发、适度利用。开馆至今,持续设计开发原创性文创产品700余款,主要分为“华光礁I号”“南海拾贝”“南海礼物”“耕海牧渔”“海上丝绸之路”五大系列,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文创产品实现博物馆展览和教育功能的再延伸和补充,赋予观众更深刻的印象,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并激发后续自我学习的可能性,借助创意转化,来实现展览沉浸式表达,让文物“活”起来。

图片

南海博物馆举办社会教育活动

树立开放包容理念,深化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传输纽带,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南海博物馆主动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行业边界,通过整合资源配置、协同发展等手段,积极探索跨界创新融合,深化交流互鉴,扩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方面,通过开展跨行业合作,持续打造“活态”博物馆。与南海梦之旅邮轮有限公司进行文旅融合深度合作,推出全国首家“海上流动博物馆”。集展览、文创、宣教和旅游于一体的流动博物馆成为“南海之梦”邮轮的特色旅游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邮轮旅游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立足于功能定位,开展跨区域合作。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沟通合作机制,在文物展览和学术研究方面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平台建设提供强大的学术支撑。在“引进来”方面,不断夯实学术研究,推动研究型博物馆建设。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机构)在开展联合水下考古、合作办展、出水文物保护修复、海洋研学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海洋文物工作站,组建出水陶瓷器基因库,开发“小型贝类三维交互展示系统”,创建出水文物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等,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方面相互借力。同时,创建国内唯一的博物馆行业省级“候鸟”人才工作站,充分利用“候鸟”工作站平台,整合资源,最大限度挖掘社会优势潜力,从而发挥“1+1>2”的作用,辐射带动海南文博行业发展。

图片

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世界级旅游吸引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关心推动考古事业向前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前进方向。2022年深海考古项目在南海西北陆坡1500米处发现2处古代沉船遗址,遗存文物数量庞大,品类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该项发现也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进入深海时代,今后将会有更多重要深海考古新发现。南海博物馆未来将谋划建设二期(深海考古博物馆)项目,与一期项目、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南海基地联合形成中国最强的深海考古研究力量,建设国家级考古文化游径,形成独特的文化IP,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支撑。

南海博物馆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指导,立足于本馆自身使命和功能定位,积极发挥文化传播主阵地的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利用,持续开展多形式、可持续的国际交流活动,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借助平台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